10月27日一大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共青团农场七连职工徐征和连队的20余名职工一起来到离家不到1公里的西部准噶尔奶牛养殖基地上班。他们在这里工作每月工资有3000余元。眼下,在该场像徐征这样既种田又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的职工越来越多,他们各显其能,或进厂打工、或者创办合作社……,全场职工多元增收逐渐步入“快车道”。
近年来,该场充分发挥已建成的兵团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3A级现代农业观光景区的优势,出台多项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了泰国正大集团、西部准噶尔有限公司、中粮长城集团、新疆乡都酒业集团、山东烟台梅卡庄园葡萄酒有限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该场投资兴业。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该场职工实现多元增收提供了广阔平台和更多的就业增收机会。该场因势利导,广泛与企业联系,及时建立企业信息对接、政策咨询、职业登记、信息发布、政策落实、职业培训等“一站式”办理服务机制,立足资源、产业优势,为职工争取更多的创收机会。今年,该场先后有500余名职工在承包土地的同时,积极到家门口的企业务工,月工资3000左右,职工由以前的一季挣钱变为四季增收赚钱,促进了职工多元增收。该场四连职工高兴说:“我在家门口的正大集团养殖场打工每个月3000多元工资,妻子在家里管理承包田,一年收入挺不错!”
为进一步拓宽职工增收渠道,今年该场按照“能人牵头,大户入股,整合资源,互助共赢”的原则,引导和扶持职工发展多主体专业合作社。该场组织农业、农机、畜牧、工会、劳资、工商联、司法等相关部门对合作社进行跟踪服务,免费为合作社提供各种信息、技术、法律政策支持。该场种植、养殖、农机等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起来。该场退伍军人魏德强创办的五家渠沃尔多生猪产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年出栏生猪4000余头,年产值600万元,利润200余万元。该场一连职工李爱波创办的五家渠世纪友诚农机专业合作社年获纯利润达240万元,带动45名富余劳力在合作社就业。该场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发挥纽带作用,主动开拓市场,年生产销售无公害蔬菜1600多吨,种植户户均增收4万余元,为职工多元增收注入了活力。
今年,该场积极推行“三增两减一提高”模式,开辟职工多元增收渠道。“三增”即:通过有序进行土地流转、发展设施农业等方式实现增收;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实现农作物增产的方式实现增收;通过鼓励职工组建新型农业经济组织,有序组织富余劳力进厂务工和发展养殖业等方式实现增收。“两减”即:通过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推广机采棉力度,实施规模化种植,减少拾花成本1000万元以上;减少农业生产一线承包人员350人。“一提高”即: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1万元,较去年提高5000元,全场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的家庭比例不超过5%。目前,该场已组建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近10家,行业涉及种植、畜牧、农机服务等多个领域,拓宽了职工增收渠道,实现劳动力转移500余人,预计增收1500万元以上,年实现人均增收在3000元以上,让职工走上了多元增收致富的“快车道”。(兵团记者站通讯员 邵忠新)
实习编辑 艾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