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绝大多数对岗位不满意
在回国找工作时,多数人在3个月内就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不到三分之一的人用了近半年时间。不过有一个现象是,花时间长找到的工作似乎做得相对更长久些。
根据聘用方式可以看出,64名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海归中有46名海归被短期聘用,长期聘用仅18人,然而在28名3-6个月内找到工作的海归中,20人被长期聘用,8人被短期聘用。6-12个月找到工作的8人则全部被长期聘用。
找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和聘用方式成正比,花费越长时间找到的工作则越有可能被长期聘用。同样,花费越长时间找到的工作满意度也就越高。在64名三个月内找到工作的海归中仅有11人对自己的工作比较满意,42人对工作表示一般满意。3-6个月内找到工作的28名海归中则有18人对自己的工作较为满意,8人表示一般满意。而8名6-12个月找到工作的海归中,7名都对自己的工作持较满意态度。
7 通过招聘会寻找就业信息的只有6%
根据调查,海归们找工作的信息来源超过80%是靠自己父母和朋友提供的,从媒体、公共招聘会上寻找就业信息的,只有6%。海归获取相关招聘信息的渠道相对比较封闭,获取招聘信息的主要方式依然依靠家庭关系。
一名从澳大利亚回来的海归说:“现在找工作不容易,难就难在没有渠道。很多时候都是父母给安排的,没办法!”另一位来自美国的海归则是这样评论的:“回来找工作才发现事实远没有想象那样美好。就我自己的经历而言,用人单位对海归有偏见,要么觉得我们是在国内混不下去才出国镀金的,要么在薪资待遇上打折扣。好不容易找见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还谈不妥。其实海归要是用好了,潜力还是很大的。”
8认可国内薪资合理的只有5%
100名受访者中,约占98%的海归认为国内国外在就业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大多数海归人员认为国外职员普遍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比较认可,工作热情度远高于国内同行。他们相对也可以得到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报酬。
据调查数据显示,仅有5%的人对国内薪酬的合理性表示认同,83%的海归更羡慕国外薪资制度的合理性。绝大多数海归都赞同海外职场中的薪资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家普遍认为在国外工作所得还是相对比较公平的。其次,如果你很认真,并且努力工作,相应地,你的升职空间还是很大的。
有超过90%的海归人员认为国外的工作环境要好于国内。相比较国内,国外各项指标都高于国内。海归们觉得,国外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制度更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
9回国供职事业单位九成人不满上下级关系
关于薪资及福利待遇的满意度,有接近一半的海归持肯定态度。理由大多数是从现实出发考虑,毕竟国内现状就是如此,大多数人的工资都不高。竞争压力大,僧多粥少,能找个差不多的工作已经是万幸了。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在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职场竞争环境中,海归们已经“放下架子”,能够有理性地对待自己的薪资水平。
几乎有90%供职于事业单位的海归不满意本单位的上下级关系。一名来自法国的海归描述,“在我们单位领导就是领导。有时候和人家打招呼都不理。我就纳闷了,这也太牛了!”一名来自德国的海归又是这样看的,“我们单位的领导绝对是‘拍脑袋’型的。他一拍脑袋,你就有干的了。错了也得干,不干就挨骂。干好了是他的,出问题是你的”。
其实当海归们说这些话给久居国内职场人士时,多半会让对方觉得小题大做,因此,这种不兼容也造成海归人员对国内就业满意度的下降,同时也会造成同僚对海归人员的误解和认同感的降低。
10普遍认为国内人才选拔机制缺失
大多数在私企和合资企业供职的海归对自己企业的人才选拔机制持认可态度。然而,在国企、事业单位供职的海归几乎都不满意本单位的人才选拔机制。
一位在教育行业工作的海归无奈地说:“我是一名研究教育的专业人才,擅长教育管理和教学法领域的专业研究。可是去了高校,职位却是学生干事!按资论辈呗,虽然我也代课,但我的职业满意度很低。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能做的则是把自己从国外学到的东西应用在课堂教学上。用良心教学,真正造福于自己的学生。”
一名来自韩国的海归评价道:“机会是有的,就看自己会不会钻营了,反正我自己不是那样的人。”
海归们普遍认为,国内单位人才选拔机制缺失,按资论辈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即使有真才实学的海归也只能“熬年限”,这样不仅抹杀了海归人员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对本单位、乃至全社会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