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村镇
更多“流鼻血事件”背后的焦虑,被公之于众。
老早之前,磐石是瓯江口的要塞,从明代起便设磐石卫。老磐石人喜欢说,磐石卫的城隍爷叫“城隍公”,温州市区的城隍庙爷叫“城隍伯”,乐清县城的城隍爷叫“城隍叔”;若逢大事,远近的民众都要来拜过辈分最高的“城隍公”,才算放心。如今,磐石卫城的遗址上,建了温州电厂,大烟囱日日冒着白烟。
磐石南边的瓯江边上,有座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乐斯化工厂,生产酸性染料、农药和医药产品,号称“浙江省第一批清洁生产企业”,却长年来排放刺鼻浓烟。在当地人多年的举报和抗议声中,上个月刚刚承诺搬迁。
挨着化工厂的磐西村,不足100米的直河路,近年有14位少年和青壮年患癌症死亡,村民把死亡名单发到本地论坛上。不愿具名的村主任,混在家长堆里,在小学的新校区门口等记者;他拿着今年7月村民们给当地领导的《磐石民生维权书》,恳请“多替子孙后代着想”,要求化工厂停工搬迁,并给重病者经济赔偿。
村民们自发将地下水和土壤样本送到温州检验,结果表明甲醛、笨、氨均超标;家长将此作为“重要证据”,想要多复印几份发给记者。
10多年来,不少家庭式手工作坊,做塑料和电镀的,散布在磐石附近村庄里,承接大工厂的小订单,小老板有本地人,也有外地来的。
小作坊乱排污,整个磐石都知道——“大多数没证,即便有证,排污也不达标;即便白天达标,夜晚也不达标;即便夜晚达标,下雨天就不达标。”说这些话的当地人,生怕记者不信,每说完一句,都要赌一个重誓:如果瞎说,全家人被雷劈。
据乐清市环保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陈加强介绍,小学新老校区周边被查处的49家违规排放企业中,只有3家经过环保审批,如今都已搬迁或停产整改。每一位磐石人,都记得3年前,附近的乐安化工厂爆炸,不仅导致大量氨气泄漏,还炸飞了一个2米见方大铁块,正落在小学老校区的附近,一栋民宅被砸塌。也是从那时起,大家都意识到“环境坏得要命了”。
不少磐石人开始向各级环保部门举报,给领导写信,在论坛上发帖,说“磐石河有时红、有时绿、有时白”,还说“磐石已彻底沦陷为传闻中的癌症村”。
惊动了领导
学校并不希望,把事情闹得太大。
校长朱启明是土生土长的磐石人,他和家长们一样,希望能借此事改变家乡的环境;而他谋求的,是“多赢”的结局——学校能恢复,政府有作为,污染能解决。
他忙着给省市各级领导汇报工作,示意领导们看新校区走廊的天花板,有多处蜘蛛网,证明油漆是半年前刷的;有媒体报道,说孩子流鼻血或许是因为塑胶跑道,朱启明很委屈,学校的跑道,还未建呢。
他频繁地向记者解释学校环境评估的事,自称“当时糊涂”,选址只想着要块空地,心想镇上的中学也在这,应该没问题。
乐清市教育局副局长王旭良也出面解释,说因为老校区有6个教室是“C级危房”,新学年又增了班级,实在容纳不下,才搬入尚未竣工验收的新校区;乐清市教育部门,已经派人加快新校区附属工程的建造和审批,要求“验收通过后再搬入,确保学生安全”。
上周五,在停课一周后,当地宣传部门有了官方回应——浙江省卫生厅专家组,查明了“流鼻血”的主要原因:一是儿童是鼻出血易感人群;二是学生暴露于不良空气环境中;最重要的是学校周边空气中,含有铬酸雾、氯化氢等有害物质,另外新校区教室甲醛超标。乐清市人民医院成立专家会诊组,并启动学生健康体检。目前,北白象镇九小的孩子们,基本都完成了血检和鼻腔检查,具体结果有待公布。
乐清市纪委牵头介入调查,予以镇上5位领导停职检查处分;并责成市环保局对东方电镀厂等企业涉嫌非法排污问题进行立案调查;责成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局和北白象镇加大对辖区内违法建筑拆除力度;责成市教育局加强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检查管理力度。同时,在乐清市全市范围内,开展学校周边环境整治。
谁胜利了
朱启明觉得,政府力度很大。
可家长们觉得不够,他们害怕,就像一阵风,等记者们走了,事情就结束了。
虽然乐清市环保局张建义说,将继续深入开展排查,发动群众及时举报,对排污企业,发现一处,打击一处,对有危害气体产生的企业将予以关停打击。但依靠举报和查处,并非治本之策。
业内人士说,当地的小电镀作坊,只需有块场地,有一套简单的电解设备,修几个电镀槽,再花钱买原料,就能投产;而若要建污水和废气的处理设备,成本至少要翻一番。如今小作坊的违章建筑拆了,可等风声过了,他们换个地方,生产照旧。小塑料厂和小化工作坊,也大多如此。
记者尝试联系当地电镀厂一位小老板,想不到,他带来了10多位同行,其中大多数人已在电镀圈里滚爬了10多年。他们向记者诉苦,说自己有证也被关停了,他们也想要个明确说法,什么时候能重新开张。近些年,乐清市为了解决小电镀厂高污染的问题,统一规划,建立了乐清市开发区电镀废水处理基地;可小老板跟记者明说,搬去那里成本太高,他不干。
小老板说“成本太高”,可为此,磐石人实在是吃够了苦。
48岁的村民黄天林,住处距离乐斯化工厂只隔了一片农田,3年前,他被查出尿毒症;医生问他,家旁是否有化工厂,他才恍然大悟,都是平日里的臭味害的。一位没读过多少书的农民,在谈话中突然切换成普通话,并讲出一段书面语:“我们还没达到欧美国家的阶段,只能牺牲环境和健康,换取经济效益。”
记者临走前,家长们还在学校门口守着,生怕他们撤了,环保部门的人也就撤了;他们跟记者挥手,称有信心坚守,若小作坊重新开张,就会给各地记者打电话。
这场很大程度依赖于媒体报道的环保维权战,最终结局究竟会是谁胜利了?这件“小事”,是否可能将就此平息;磐石这个小地方,也将很少被人提起?
而在另一个被污水和废气围着的村镇,风波或许还会再起。(记者 孔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