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白象镇第九小学里,医生正逐个给孩子们抽血,检查鼻腔。
9月3日-5日,温州一学校19名学生出现流鼻血症状,因此停课。孰料9日复课后,又有3名学生流鼻血。前日消息,镇上5位干部停职检查。但记者连日在当地看到,一场“流鼻血”风波,持续至今引发着整个镇子对环保的积年诉求。
本报6月曾刊发特稿《尴尬的慰问》,报道“环保局长被喊下河游泳”和“民警下河救人导致肺部感染”的苍南县,也有着相似的环保现状。身处中国经济提质增效 “第二季”拐点,曾在“第一季”以民智、冲劲闯出新路的长三角先行地区,此类风波诉求会否越来越多?又将以怎样的解决模式走向未来?
刚开学,有十多名小学生流鼻血。听起来,似乎算不上什么特别重大事。
在温州乐清磐石,北白象镇第九小学,流鼻血事件逼得家长们争相冲去学校,把孩子们接回了家;学校被迫停课;之后的几天,数百名家长和村民聚在小学门口,要为“流鼻血”讨个说法。
很快,有人叫来了记者,家长们蜂拥上前,众口纷纭;见环保和教育部门来了人,家长们就开车一路跟着,要反映问题。
家长们说,这是新建的小学,夹在化工厂和电镀厂之间,孩子已“中毒”不浅;当地人形容毒烟弥漫时,“整片夜空满是黄色雾气”,来回飘荡;若刮西南风,镇子上就有一阵阵臭味,“呛得站不住脚”。
可神奇的是,政府部门重视之后,记者在当地的这几天,蓝天白云,深吸气,还有些泥土青草的味道。周围所有的化工厂、电镀厂都停工了,小型的家庭作坊,多因违章建筑,已被政府部门拆除。
孩子们已搬回老校上课,书声琅琅,嬉笑奔走。可还有家长日日聚在新学校门口,等待着“被采访”,监督着环保监测。
他们想要争取的,是 “更大的胜利”——还家乡一片绿水蓝天。
一场流鼻血事件,成了环保维权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