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谁来保护消费者的隐私?
上海三石律师事务所律师庄毅雄介绍,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下,消费者要想证明自己的个人信息如何通过特定的APP或者网站泄露出去,有相当的难度,而即使消费者有证据证明自己的个人信息等隐私被侵犯,由于难以量化自己受到的经济损失,也难以获得赔偿。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建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已经成为趋势,在现有法律无法全覆盖的情况下,行业的主导者应当达成共识,通过制定公约、行业标准等方式,建立起个人隐私保护的“游戏规则”,在遵循公开、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下,还应采取严格的技术措施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安全。
刘春泉建议,应通过立法明确规定,IT企业收集、监控信息时应当向用户说明并经用户选择和同意。“企业对持有和使用的个人信息合法性有合理谨慎审查义务。不能说明所使用信息合法来源的,即为违法持有,未经许可使用的,即为非法使用,消费者应该可以起诉和索赔,赔偿至少应包括原告的诉讼费和必要律师费等合理开支,还可以根据情节递进式增加必要的惩罚性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正在修改的新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草案)中,已经加入了“隐私权”相关条款。
针对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约谈,百度方面承诺,将于近期对移动端搜索软件进行升级,将包含最新版本隐私保护内容的《用户服务协议》等相关内容置于移动端搜索软件首次启动时的提示页面或引导页面,以明示消费者;并在《用户服务协议》更新版本时,对最新版本进行提示。截至记者发稿,新浪和腾讯就约谈向企业指出的问题尚未有进一步回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