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移动机降突击队、中国联通突击队陆续到达,宝兴的通讯信号一个点一个点地恢复起来。
而国家电网公司的一支73人抢修队凌晨出发,带着8辆应急发电车、35台发电机,从芦山县向东经过汶川,绕道百余公里,翻越78年前中央红军长征时曾经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夹金山,从北侧抵达宝兴。
15时35分,宝兴县震后首次迎来光明,陇东镇、五龙乡送电成功。17时,震中芦山县城通往宝兴县灵关镇的道路已抢通。
车难行,徒步突进
受灾情况、伤亡情况、供给情况……宝兴“孤岛”,牵动人心。道路中断,各方救援力量选择徒步突进!
20日夜间,参与救援的宜宾公安消防支队组建“冲锋小组”,由支队长王伦建带领10名官兵连夜向前“冲锋”,在左边是悬崖、右边随时可能有塌方滚石的道路上艰难前行,经过一夜的徒步跋涉,于21日早6时抵达宝兴。
新华社记者21日一大早徒步赶往宝兴县。沿途塌方不断,很多山崖看上去摇摇欲坠,土石不断掉落,胡豆大小的飞石常常打在人身上。有的路段一边是一百多米深的河谷,一边是两三百米高的陡峭山崖,稍不注意就会跌入深谷。这些危险区大家都冲刺过去。
武警某部在得到地震消息后,立即出动工程救援队和医疗救护队,20日16时到达芦山县,得知宝兴县灵关镇灾情严重,又迅速向宝兴县进发。
途中,山体塌方,道路中断,部队改为急行军,在异常难走的路上100分钟跑步急驰10多公里,于21日零时30分到达灵关展开救援。
21日一早,得知宝兴县城情况不明,这支部队又派出了160名成员,两个半小时奔袭19公里到县城。
一条又一条生命通道,就这样硬是用双脚踏了出来。
有的地方,河水拦路,救援部队就改乘冲锋舟。
记者看见,湍急浑浊的河流中,飘摇的小舟满载身穿迷彩服的战士和各类救灾物资,艰难而顽强地逆流而上。
从上午10点到下午1点20分,四川消防总队的670余名官兵、重庆消防总队200名官兵,突破重重障碍,分别抵达宝兴县的9个乡镇,随即展开搜救行动。
废墟中,奋起自救
上午,记者终于进入宝兴县城,发现这座“孤城”其实并不孤独。当外部救援困难重重时,宝兴人自己行动起来,共抗天灾。
地震发生后,县城里700余人的自救队伍迅速组成,立刻展开搜救;医疗力量马上集结,临时集中医疗点第一时间搭成。
“要是没有大家守望相助,我们一个都活不成!”家住宝兴县新桥西街的洪雯告诉记者,她家6人中3人被埋,是镇上干部和周围乡亲一起,把他们挖了出来。
没有专业工具,大家就用锹挖、用手抠。这一刻,不管认识的,还是陌生的,大家戮力同心,争分夺秒,只为抢救废墟下的生命。
“不少人手都挖出了血。”一户人家女主人吕寿琼说,她家有4人被埋,大家挖了五六个小时才挖出来,2名重伤的已送往雅安救治。
“还能动的,都在救人。”57岁的李英俊是唐山、汶川、玉树、彝良四次地震的志愿者,此次“芦山地震”时他正住在宝兴。几乎是出于习惯,他开上装有全套救灾设备的汽车,就朝房屋垮塌最严重的地方驶去……
医疗条件差、路不通,大家就抬着担架,徒步往外运送重伤员。
宝兴县卫生局局长李铭说,道路抢通前,重伤员只能走宝兴县大溪乡通往天全县老场乡的山路,中间有一段路程只能靠担架,需走40分钟,才能到达天全县境内通路的地方,“那边有救护车接应”。
灵关的许多老百姓,驾着摩托车,在后面搭上木板,将伤员放在上面,遇到垮塌路段先抬伤员、再抬摩托,自发地将伤员送往30多公里外的天全县老场乡接受救治,架起了这座“生命的桥梁”。
面对灾情,藏起伤痛,受灾群众用自己的方式,共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