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建华15年前辞去公务员的工作开始创业的时候,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的企业会成为世界运动手套主产区---济宁嘉祥县最大的手套生产商和出口商。
他所创建的济宁中兴手套集团公司目前旗下拥有5家分公司和一家国家级手套技术服务中心。该集团可年产各类防寒、运动手套1000万双,约占整个嘉祥县总产量的百分之十。
其中,他们百分之八十的产品都出口到美国、意大利、加拿大、瑞士、英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该集团的出口额达到了1000万美元,位居嘉祥县首位。
“我非常热爱手套行业。做企业,就像穿上了红舞鞋,你停不下来,不断的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陈建华说。他以此来解释为何在过去短短的10年间以惊人的速度成立了5家分公司。
然而,通往成功之路向来就不是一马平川的。
1989年从山东工业大学毕业后,陈建华怀着‘学而优则仕’的梦想先后在济宁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政府部门工作了几年。1998年,他毅然辞去了相对安稳的工作,来到济宁中兴制衣公司,成为该公司的第四任总经理。
当时,济宁中兴制衣公司还是中国银行的一家下属企业,由于多年经营不善,已濒临破产。
“我来到车间的时候被吓了一跳,由于没有活干,工厂已停工,工人要不就跑回家,要不就在车间天天打牌。”陈回忆道。“当时,整个公司就只剩下一批卖不掉的衣服、手套,和几十万的外债。”
于是,陈把工人分成了几组,并号召他的家人和朋友一起想尽一切方法来卖掉这些存货。他们到济南的千佛山庙会搞过促销,甚至还在街头摆过摊。
1999年,陈只身一人带着几包手套来到广州参加当年的春季广交会,而当时,陈在嘉祥县的同行们大多还都待在家里等订单。由于没有付展位的钱,他只好把手套摆在展厅的电梯口叫卖,并最终吸引了美国采购商Kenkye的注意。
“由于我们的手套价格实惠,质量又好,Kenkye一下子就订购了4万双。当时对我们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啊!”陈开心地说道。
“第一次订单做完后,Kenkye让我拿出原始面料的采购合同,仔细看完之后,主动多给了8000美金的奖励,说是质量优秀奖,让我感动不已。”他说。
自从结识了Kenkye,这位60多岁的美国老板每年都会来陈的工厂2到3次。每次都会传授给他一些管理以及手套做工方面的经验和知识,两人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首次海外订单的成功给了陈极大的鼓励,也让他更加坚信诚信经营的理念,他开始将公司往这个方向发展。在陈和工人的努力下,仅到第二年底他们就把外债全部还清,还剩了70万元的赢利。
2003年,随着中国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步伐,济宁中兴制衣公司也成功改制成民营企业,陈成了这家公司的董事长。
如今,陈的公司已与加拿大的Richlu、美国的Kombi、意大利的Level等众多国际知名的运动品牌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他们提供代加工服务。
陈将公司快速的发展归功于建立一套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熟练工人。
“手套生产行业是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陈说。
“每一副手套都要经过设计、裁剪、缝纫、绣花、修补等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而这其中大部分工序都要依靠手工完成才行。”他解释道。
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订单需求,2008年陈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率先尝试手套业进村入户,在附近的乡村建起了农户手套加工点。如今除了工厂里的1000多名职业工人,陈还拥有40多家农户加工点,在这里忙季的时候,能有1200多名农户来帮忙缝纫和修剪手套。
年仅30出头的张燕霞已是陈总的一家农村加工点的小老板,与中兴手套集团合作已经7年了。位于疃里镇疃里村的2层小楼的车间里每天都传出缝纫机嗒嗒嗒的声音,一层是张一家生活的地方,二层则是几十位村子里的妇女加工手套的车间。
“技术熟练的缝纫工每个月可以挣到2000到3000元的样子,家里有缝纫机的村民还可以领料回家做,这比种地强多了。”张经理说。这个加工点一年能给她一家带来近10万元的收入。
而据山东省统计数据显示,去年该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仅为9446元。
不过,为让村民做合格的手套,陈董事长对有一套非常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