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式传统民居之潮汕简史
秦汉时初具规模
蔡海松指出,从澄海出土的瓦当和考古发现的汉代遗址可知,在秦汉时期,中国典型的院落式传统民居(天井式)在潮汕各地已初具规模。黄挺、陈占山两位潮学专家也认为,在汉代汉人的移入,为潮汕地区带来了全新的建筑形式。
宋元“潮汕民系”大体形成
及至宋元,大量北方移民经闽入潮,“潮汕民系”大体在这一时期形成。这一时期留下来的建筑实物有我国四大古桥之一的广济桥、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纪念韩愈的韩文公祠、潮州大型古民居代表作许驸马府、潮汕地区第一座私家园林——揭西浦口的彭园等。
隋唐时快速发展
到隋唐时代,潮汕进入快速发展期,建筑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虽然目前尚未发现这一时期的房屋实物,但从建于唐代的著名寺庙潮州开元寺中的部分石栏板和石经幢中不难分析出当时的建筑行业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明清时期达到高潮
进入明代以后,潮汕地区人口倍增,工商业复兴,市场繁荣、商贸发达,民居建设的高潮出现了。如今潮汕地区各类“文物保护建筑”大多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后期至乾隆年间、清光绪年间是这期间的三次建筑高潮。
文化密码:
“工”字格局 体现中庸
院落式民居典范:许驸马府
许驸马是潮州前八贤之一的许珏,因为娶了宋太宗赵匡义的曾孙女,故名。许驸马府始建于1064年。今天当我们走进这座占地面积为2450平方米的建筑群时,发现它虽然历代都有维修,但仍保留着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