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增收保障体系,以“田+棚+园+圈+机+窖+劳+股”等模式丰富职工群众财产性收入……”,在3月27日兵团二师职工增收经验交流会上,22团党委书记、政委梅述江如是说。今年来,该团多举措并进,全团职工多元增收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田+棚”实现温室增收
“打好时间差,种田又种棚,两手抓两手都有收入……”22团四连职工张锦洲每当提起致富增收的妙招就喜不自胜。
张锦洲既种大田又种大棚,是22团实施“田+棚”多元创收模式的一个缩影,也是团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实例。近年来,团场鼓励职工走“田+棚”种植模式,每个职工在种植30亩--35亩定额管理大田作物同时,经营管理好1座至2座温室大棚。40来岁的张锦洲科学掌握了两头兼顾的窍门,每年他按照团场农作物4年倒茬一轮的规律,巧妙地抓住大棚种植“秋延后、春提前”的要诀,打好时间差,当大田里种植生长期短、省人工的小麦、甜菜时,在大棚的种植安排上,他就种植一些西兰花、韭黄等名、优、特菜;当大田里种植生长期较长、所需人工量大的西红柿、辣椒作物时,他就在大棚种植一些油麦菜等省工、省时的蔬菜。这样,大田大棚两不误。如今,张锦洲已经有了5个大棚,每年有10多万元收入,成为团场远近闻名“田+棚”模式的示范户,在他的带动下,全团大棚已发展到695座,成为职工增收致富路上的一道风景。
“田+圈”实现养殖增收
“去年年9月生产以来,我们已出栏育肥羊8000只,经营利润达120万元……”3月22日,22团畜牧养殖合作社董事长顾忠标正在在向股民讲解合作社养羊业的发展前景。
2012年,该团把大力发展畜牧业作为职工增收的途径之一,采取大户能人牵头、团场配股、职工入股成立养羊合作社的措施,整合团场养殖资源,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效益、推动职工养殖增收步伐。能人顾忠标于 3月份牵头成立了 “幸福肥美 ”万只育肥羊繁育合作社。该合作社注册资金 1400万,其中团场入资 200万元,职工入资 120万元,有养殖户、种植职工入社 82人。该育肥羊场现存栏能繁母畜已初步达到 3450只,预计年出栏 20000只,销售收入 2600万元。生猪养殖女能人程慧目前正在积极打立项报告与四连、十五连以田 +圈的模式联手成立“慧康生猪养殖合作社”,在现有 3000头基础上,扩大至万头出栏规模,满足焉耆垦区肉食供应,目前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今年该团还将设立专项牧业养殖发展基金用于加快职工多元增收,再复制 2— 3个养殖合作社,力争年出栏 5万只育肥羊、万头生猪,使田 +圈模式尽快成为职工“短平快”增收的好项目。
“田+园”实现转型增收
4月15日,22团500亩花卉苗木基地内,十几名职工正在扦插刚从内地运来的景观树苗。这是该团职工“田+园”模式实现转型增收的一个场面。
林业职工收入较低一直是该团着力解决的难题,2012年,该团新建4000亩葡萄基地,今年通过组织一部分林业职工进行间作种植,达到一个定额收入在2.5万元左右,另一部分林业职工充分利用团现有退耕还林地,发展林下畜牧养殖业,预计1亩林地养鸡20只,可增收200元;养羊2只,可增收300元,通过此举有效提高林地的使用效率,增加职工收入,扣除不稳定因素,通过林下养殖今年可实现林果业职工多元增收8万元以上。
与此同时,该团还通过田+机(农机公司入股)、田+窖+(酒窖入股)、田+劳(劳务输出)”等多元增收模式,达到“少数人种多数人田、多数人挣各行业钱”的目的,全团呈现出“百花齐放”谋增收,各显其能比挣钱的良好局面,力争2020年,该团一线职工人数减少50%上,团场职工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中,职工人均收入的60%来自设施农业、林果业、畜牧业和非农产业。 (记者 杨望 通讯员 张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