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主编:借“挑刺”春晚传播知识
提及此次“挑刺”央视马年春晚引起的争议,郝铭鉴表示,《咬文嚼字》是本小刊物,在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传播知识,借助能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大事件”进行知识性讲解,让大家能够既享受欢乐,又提高知识文化水准。因此,此次挑错央视春晚绝无恶意,只是为借助春晚这个广受关注的平台,让这些错误引其公众注意,以传播知识。
在现代社会中,常有对字词的误读误用现象,尤其是当现代人面对古时流传下来的一些成语、俗语时。郝铭鉴对此很是担忧。他举例道,比如《诗经》中有“七月流火”之说,有人便以为是天气很热,实际意义是天气转凉。因为当时的七月是农历七月,公历已在九月之后。
“‘血脉偾张’在当代是常用词,但用对的人很少,或写错字或读错音。2008年我们曾专门指出差错,但无人理会。今年正好借春晚这个平台再次提出错误,但愿这次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郝铭鉴称。
字词搭配有误的现象在流行歌曲中亦屡见不鲜。郝铭鉴表示,史上宋词便是用来歌唱的,文字亦十分精致,并未因迁就“唱”降低对文字的要求。而现在的歌词中存在大量语法问题,旋律优美文字却难经推敲。比如“一座座山川”的用法并不准确,“川”不能用座来修饰。郝铭鉴说:“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在歌曲创作的当中,怎么能让词进一步提高。因此编辑部才提出‘每片沧海桑田’的等类似歌词中的错误。”
“我们‘挑错’都有一个庞大的专家团队在支撑,每次提出错误都是经过相关领域专家的反复论证。如果经我们发布的错误有失误之处,我们亦会公开更正并致歉。”郝铭鉴最后解释道。
原标题:《咬文嚼字》回应挑刺春晚质疑:有专家团队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