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之年的王蒙用他的新作告诉世人,“明年我将衰老”,今天仍是“青春万岁”。作为一位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同时也是思想家、政治家,他的一生值得我们去阅读。
王蒙,著名作家。1934年10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皮。王蒙的主要文学成就是从改革开放后的伤痕文学开始,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
王蒙文学生涯已跨越60个春秋,创作的文学作品多达1700万字,既有小说、诗歌、散文,也有文学评论和古典文学研究等多种文学形式,并在维吾尔语和英语作品的翻译方面贡献良多。代表作有早期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中篇小说《蝴蝶》,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等。2010年11月15日,荣登“2010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王蒙历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常务副主席、《人民文学》主编、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等职。
■阅读延伸
王蒙与前妻崔瑞芳 没有她,就没有王蒙
我们是世上最平常的一对。天塌地陷了,我们过着我们平常的日子。风风火火了,我们还是过着我们平常的日子。愿我们的福气,让所有善良的人世男女分享。
——崔瑞芳《我的先生王蒙》
她总爱说,王蒙永远是个需要照顾、宽容得一塌糊涂的呆子。王蒙总爱说,没有她,就没有自己。
“我在王蒙的生活中,在他的梦中,在他的写作中,在他的一切活动领域中,在他多变的时空中……”她,与王蒙相濡以沫近60年的妻子崔瑞芳,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崔瑞芳曾以笔名方蕤出版过《我和先生王蒙》,在她看来,“那个真王蒙惟有我心知”。
去年3月,崔瑞芳因癌症病逝,终年80岁。散发着“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的王蒙在她的灵柩前失声痛哭到几近瘫软。“这是我的天塌地陷”王蒙说。
1950年寒假,在北京女二中读书的崔瑞芳被临时调至东四十一条39号一个四合院协助“三反五反”运动做文书工作。王蒙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就是以这个院子里的生活为原型。报到那天,王蒙和她在同一个厨房打饭,王蒙总是朝她笑笑。一天晚上,11点多,崔瑞芳忽然听到“嘭嘭”敲窗户的声音,抬头一看,王蒙正趴在玻璃窗上朝她笑。
很快,崔瑞芳接到了王蒙的第一封求爱信:“你为什么这么快就离开了,你走了,也不跟我说一声,我想你……”这一年,王蒙只有18岁。
1953年两人正式恋爱。1957年1月,两人举行了没有仪式,没有主婚人的婚礼,婚宴是自家的炸酱面。此后半个世纪的起起伏伏,无论是远走新疆,还是重回北京,崔瑞芳都陪着王蒙。
读者眼中的王蒙才华横溢、潇洒风趣,可在崔瑞芳看来,“连他过马路的姿势我都觉得拙笨万分,几乎是瞪着眼向急驶而来的车辆走去,害得我连连指导。”“你是不是认为我是一个白痴?”王蒙多次问她。但也坦言:如果没有了妻子,自己简直是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