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辖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城乡区域差距大的状况没有根本改观,仍处在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启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必须紧密结合重庆实际,着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当前,重庆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要实现新的突破,就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富民兴渝”的总任务,大力实施“一统三化两转变”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政府职能),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着力增强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动力支撑,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力争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证明,紧紧扭住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要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
要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引导区域差异化发展、协调发展。重庆是直辖市体制,中等省架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重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针对区县功能定位不够清晰,产业同质化,招商引资存在无序竞争,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资源优化配置亟待加强,“两翼”地区生态环境约束严重等问题,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在坚持“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深化研究,进一步科学划分功能区域、明确区县功能定位。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各自特色、促进功能互补、形成梯级产业分工的设想,对不同功能区给予不同的发展定位和区域政策,促进全市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功能配置最优化。坚持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与打造重点功能区相结合,按照“以人为本、城乡互动、产城融合、集约高效、绿色低碳、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和集群发展”的原则,统筹全市城镇体系建设和各功能区协调发展。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做强做优主城区;按照城市群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一圈”,使其成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并承接“两翼”的人口转移,带动“两翼”协调发展;“两翼”要立足优势资源和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县域经济,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强库区水环境保护和消落区治理,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沿江防护林建设,积极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通过这些举措,努力实现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城镇体系化、整体功能最大化。
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重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重庆既有总量不足的问题,也有结构不优、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要坚持以工业化为引擎、以信息化为提升、以城镇化为依托、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要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增量调结构,以创新促升级,在总量扩大中实现结构优化,以结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要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依托开发区、园区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绝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所谓的“金山银山”,绝不能以影响未来的发展为代价谋取当期增长和眼前利益,绝不能以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为代价获得表面繁荣。要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立法保障,强化经济杠杆作用,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民生的持续改善,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没有意义。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时刻把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当期可承受、长远可持续,坚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与完善制度安排相结合,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广大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抓好民生领域的工作,要突出重点难点。要进一步抓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这个重大民生工程。抓住国家推动秦巴山区、武陵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机遇,创新扶贫工作体制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资金、项目等扶持,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实现脱贫致富。大力整治空气、水、噪声、土壤等方面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特别要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让广大群众吃得更放心。认真贯彻国家房地产调控措施,搞好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更好地满足居民住房需求。高度重视教育公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网,要进一步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