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发生后,灾区房屋受损情况特别是新建建筑质量如何,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来自中国地震局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有关专家官员24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震灾区新建公共建筑主体结构基本完好,“5·12”以后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建设的房屋受灾的很少,受损严重的多是一些老旧房屋。
新建公共建筑主体结构基本完好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孙柏涛,正在地震灾区进行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工作。他说,从排查的情况看,“5·12”以后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建设的房屋受灾的很少。基本上都满足了抗震设防的要求和抗震设防目标。
同在地震灾区参加评估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司抗震处处长张鹏告诉记者,灾区新建公共建筑比如医院、学校等主体结构基本完好,受损部位主要是非承重墙、天花板吊顶等非主体结构,这些受损部位是可以修复的。另外,经过抗震加固的房屋情况也比较好,主体结构没有损坏,非主体结构有损坏的同样可以修复。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周本刚说:“灾区倒塌房屋多为老旧民房,而经过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和抗震加固的建筑和农民自建房基本完好或破坏较轻。学校医院建筑未发现明显倒塌现象。”
据周本刚介绍,目前,国家抗震设防目标三个水准。第一,遭遇低于本区抗震设防烈度时,主体结构不受损害,或不需要修理可继续使用。第二,遭遇相当于本区抗震设防烈度时的地震影响时,可能发生损害,但经过一般性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第三,当遭遇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至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