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GDP看作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在“蛋糕”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投入包括场地、人工、原料在内的各种要素,这就是社会创造财富的过程。
“蛋糕”加工完成以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切分”,实现社会财富的分配。在分配中,政府获得的是税收,企业得到的是利润,而个人分到的“蛋糕”则是工资、奖金等。在分配方式和比例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只有全社会共同把“蛋糕”做大,个人才有可能分得更多的“蛋糕”。
从这个角度说,GDP的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群众生活改善紧密联系。在GDP增长较快的时期,居民收入增长也较快;
反之,GDP增长较慢的时期,居民收入增长也较慢。
而人们之所以感觉收入增长与GDP增速并不同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GDP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并非针对特定的某个或某一部分居民而言。
在统计实践中,不同的样本住户的收入水平各不相同,这就导致样本统计结果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高收入家庭对平均数贡献较大,低收入家庭对平均数贡献较小。加上样本一般呈现中位数低于平均数的偏态分布状态,导致了不少人看到平均数后,就会感觉自己的收入“被增长”了。
另外,一些外在的因素也可能影响人们对收入水平的判断。比如,如果李某的收入水平不变,其他人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李某的收入很可能低于平均水平。而由于李某并不知道他人收入水平如何,他就很可能认为人均收入的统计结果偏高了。再比如,李某和其他人的收入水平都提高了,但是物价水平上涨较快,货币购买力下降,也会让李某对人均收入的统计结果表示疑惑,等等。
总之,任何一种统计方法都不可能完全考虑到每个数据样本的差异性。恰恰是每个人所处的地区、所处的行业、所获得的收入等情况都不相同,就容易造成高收入人群认为人均收入数据偏低,而低收入人群认为人均收入数据偏高。
需要指出的是,老百姓关注收入数据及其增长情况,并与GDP增速做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提高收入水平的迫切愿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GDP“跑得快”,是“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只有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积极的正面效应。(记者林火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