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产业转型正在展现新定西新颜面

2013-10-09 21:59:08 来源: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免费订阅30天China Daily双语新闻手机报: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至106580009009

产业转型正在展现新定西新颜面

甘肃陇西县文峰镇中药材交易市场

产业转型正在展现新定西新颜面

陇西县首阳镇江能药材交易市场

产业转型正在展现新定西新颜面

全国药材盈(中国陇西文峰)中药材物联电子交易市场

定西位于甘肃中部,素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新欧亚大陆桥必经之地,全市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770.2万亩,全市大致分为黄土丘陵沟壑、高寒阴湿两个自然类型区。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中温带半干旱区,包括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和渭源县北部,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0%;高寒阴湿区为南温带半湿润区,包括漳县、岷县和渭源县南部,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这里自然条件恶劣,产业基础薄弱,贫困面大且程度深,农民人均纯收入远低于甘肃全省平均水平,辖区内1区6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列入六盘山区连片特殊困难重点地区。

近年来,定西以“中国薯都”、“中国药都”为“两大品牌”为主,以其它特色产业牌为辅,加快建设特色优势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有色冶金、矿产建材、现代物流“四大基地”,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突出。为了做大做强工业,定西市高起点规划建设了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3个工业集中区(园区),扶持本地企业出城入园改造,招引市外企业入驻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现代制药、铝冶炼及深加工等7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

借助30年的改革开放,定西作为一个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由于所要解决问题的特殊性,使这里的每一个变化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定西30年的变化,突出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历史上定西出名缘于三件事:一是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奏称这里“苦瘠甲于天下”;二是1972年周恩来总理了解到定西人民的生活状况后难过得流了泪;三是1982年联合国有关专家考察后认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正是在这样一个极度贫瘠的地方,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定西市生产总值由2.49亿元增加到100.14亿元,增长39.3倍;财政收入由3019万元增加到6.08亿元,增长19.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72元增加到1863元,增长24.9倍。

定西在稳定解决农民吃饭问题的基础上,开始了由传统经济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历程,构筑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历史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定西人为了求生存,不断垦荒种粮,形成了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结果陷入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修梯田、打水窖、兴科技,打破了这一恶性循环,使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从而解决了吃饭问题。实践教育了人们,只有遵循自然、经济和科学三大规律,农业发展才能走上良性循环。

马铃薯产业的兴起,是遵循三大规律调整结构的重要成果,也成为定西走向国内外市场的一张重要名片。定西气候干旱冷凉,昼夜温差大,降水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适宜种植马铃薯。为此,定西市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逐渐把马铃薯培育成了一项大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定西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马铃薯在定西的种植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96年以来,定西马铃薯由自给自足到规模扩张,再到产业培育,直到打造“中国薯都”,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特别是200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中国薯都”目标以来,马铃薯产业按照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总体思路,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种植面积由100万亩发展到300多万亩,在全国地级市位列第一并在甘肃三分天下有其一,总产量由不足10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产业影响力由“中国马铃薯之乡”向“中国薯都”嬗变,功能效用由解决温饱跃升为支撑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优势产业。目前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

金秋时节,定西市安定区青岚山乡随处可见农户挖马铃薯的场景。今年,该乡共种植马铃薯6.5万亩,马铃薯产业收入已占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青岚山乡党委书记姚崇德告诉记者,发展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必然之路,青岚山乡探索实践“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打破地域、行业界限,把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种植大户集中,实现了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使马铃薯由盆景变风景,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定西市高度重视品牌效应,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依托“中国马铃薯之乡”地域品牌优势,相继注册了“新大坪”、“鲁家沟”等10多个商标,主打原产地认证、绿色A级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定西马铃薯产地商标共享品牌。2012年,“定西马铃薯”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提高了安定马铃薯知名度,“定西马铃薯”已经成为定西农产品走向市场的第一品牌。当商品提升为品牌后,它的经济价值发生了质的飞跃。定西市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把单打独斗的贩运户凝聚成“抱团”合作的营销队伍,把鲜薯外销与精深加工相结合,提高了马铃薯的附加值。

位于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的甘肃现代草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甘肃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依托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的技术支持,本着解决山区苜蓿销售难的问题,通过市场调查,发现加工苜蓿草颗粒能够很好的解决此问题,而且市场潜力很大,基于这种情况,该公司在定西巉口镇建立了颗粒加工厂,日产量100吨,有效的开拓了颗粒市场,解决了山区苜蓿销售难的问题。2010年该公司模式由单一到多元化,2009年主要以收购为主,这样极大的限制了我们资源的稳定性,现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这种订单合作式的模式也有力地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实现了双赢。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有近3亿头的草食家畜,每年仅苜蓿及其它豆科草粉添加料就需要200—300万吨,由于国内的牧草业发展相对滞后,苜蓿、燕麦、黑麦草等适宜各类畜禽、鱼类食用的优质牧草产品发展晚、产量低、质量差,主要依赖国外进口。因此,牧草业拥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而且草业既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又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草业能兼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能在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重大作用,符合我国国情。目前,该公司已与法国兴业公司就关于叶蛋白保健品研制和开发事宜展开合作洽谈事宜。在未来5到10年,该公司将以此为发展目标,结合国家优惠政策,引进过外先进技术,大力培养公司科研团队,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并取得成就,占领行业制高点。

定西市以促进畜牧业增效、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养殖专业村建设为重点,坚持“政府推动、政策引导、市场拉动、项目扶持、主体参与”的原则,引企业、扶小区、改圈舍、贮饲草、推良种、扩规模,全区畜草产业呈现出快速、健康、稳定的良好发展势头。加强基地建设,注重一县一特色,一乡一品种的产业化布局,积极引进特色养殖,推行大户带动、“公司+基地+农户”等不同类型的经营模式,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畜草业是定西市产业转型破“瓶颈”的思想内涵。

金子招牌促中医药产业转型跨越。定西市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原料优势,要打造“中国药都”这块金字招牌,科技支撑必不可少。在中药材产业研发方面,定西市已成功选育出当归、黄芪、党参三大中药材新品系8个,当归新品种(系)示范种植已占到40%,黄芪、党参新品种(系)示范种植均占到50%。对中药材科技研发来说,新品种选育好了,在大田里进行种子繁育和工厂化育苗技术示范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定西市科研部门根据当地大宗或主栽中药材品种的繁殖特性,引进示范种子繁育、营养繁育、组织培养等现代先进的中药材种子快繁技术。开展中药材种苗工厂化快繁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不断完善中药材日光温室种苗规范化繁育技术规程,进一步提升中药材种苗品质和药材质量。

陇西县首阳镇首阳村党支部书记付进禄是首阳村的老支书,是一名致富不忘众乡亲、带领村民走上共同致富道路的模范共产党员。1981年,刚从部队复员回家的付进禄,全家三口人仅有1亩地,他和妻子起早贪黑,辛勤耕作还是难以养活一家人。“穷则思变”,他没有气馁,而是抓住首阳镇种植中药材历史悠久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中药材运销,经过几年的辛苦努力,他终于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刚刚有些积蓄的他,没有沉浸在喜悦中,而是投资200万元建成了陇西县禄灵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发展了,自己手中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了,在别人眼中已经达到小康生活的付进禄并没有满足,他的心里还记挂着村里的贫困群众。从1995年起,他每年春节都给村社的五保户老人、贫困群众捐资捐物,帮助他们过好节日;对村里每年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他毫不犹豫地予以捐助,近年来累计捐助资金达4万多元。同时,在自己加工厂内招收首阳村贫困群众50多名,帮助他们掌握中药材科学种植、加工技术,使他们能够尽快脱贫致富,每年付进禄仅支付工资就达到20多万元,带动和发展了一大批以加工业为主的农户,他的行为受到了村里群众的高度赞扬。

走进陇西•文峰药材交易城,只见已入驻900多家客商的交易城里干净整洁,人群熙熙攘攘。操各地口音的客商们一边看着药材成色,一边交头商谈着价格;五楼“药财盈”中药材电子交易厅里,大屏幕上即时药材交易价格数字红绿交映闪烁;载满各种道地药材的大货车从这里出发,运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陇西县以打造“一都、两中心”(即全力打造“中国药都”、陇中现代物流中心和世界李氏文化中心)为目标,全力实施工业强县、商贸兴陇、产业富民三大战略,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2012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0.3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4.06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5.0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4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8.53亿和59.62亿元。

据定西市人民政府市长唐晓明介绍,定西市依托科研单位和科技园区,成功选育出中药材新品系11个,并通过省级成果鉴定,选育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强化产学研对接,市政府与香港现代化中医药国际协会签订了《中医药现代化合作框架协议》,与成都中医药大学等院校签订了中医药科技合作协议,实施中医药科研项目66项,已有35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抢抓我市被工信部批准为首个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机遇,组织专家制定颁布中药材省级无公害质量安全标准16项,研究制定出当归、黄(红)芪、党参等GAP种植规范操作规程(SOP)12个。注册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地理标记4个、品牌商标50多个。扶正药业公司以定西道地药材黄芪为主要原料生产的贞芪扶正系列产品,畅销全国500多家三甲以上医院,

“扶正牌”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市较大规模中药材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30家,年加工中药材10万吨,占中药材总产量的45%。一方制药是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中药材有效成分提取企业,年加工转化各类中药材1万吨,实现产值3亿元。中天药业拥有46个国药准字号品种,其中红芪口服液为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全国独家准字号乙类OTC药品,属甘肃省优秀新产品,填补了甘肃地产药材红芪没有制剂药品的空白。“中天泰科”、“陇山渭水”牌产品被评为甘肃省金奖产品。市内6大中药材市场2012年交易量70多万吨,交易额达150多亿元,销售网络遍及全国31个省市。特别是2011年建成投运的中国•文峰药材交易城有省内外1100家企业和个体户入驻经营,销售额已位列全国第二,今年销售额有望突破200亿元。“南药北储”优势突出,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70多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仓储周转量100多万吨。康美集团已开工兴建占地1000亩、总投资10.75亿元的中药材现代仓储物流及交易中心项目建成后,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将超过100万吨、年周转量达到200万吨以上。

定西市倾力打造“中国药都”,并把中医药确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力促发展,使之基本完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已步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贮藏、精深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发展阶段,并形成了良种选育、规模种植、科技研发、产业集聚和仓储物流五大优势。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并稳定在110万亩左右,占甘肃省的49%、全国的10%,其中当归、党参、黄(红)芪种植面积分别占全省的73.6%、70%和65.2%,全国的60%、20%和40%。中药材总产量22万多吨,占全省的39%、全国的4%。

围绕打造“中国药都”,定西市还规划建设了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已入驻企业22家,其中一方制药等9家已建成投产,奇正藏药、康美药业等13家正在建设之中,入驻项目建成后,园区中医药加工业年产值将达到30亿元以上。该园区已被列为全国首批8个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之一,全部建成后可入驻企业100家,年加工中药材30万吨,实现产值100多亿元、利税5亿元,增加就业岗位1500个。同时,《定西市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已编制完成,规划到2020年,定西市中医药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35亿元,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利税达到90亿元,农民人均从中药材产业获得收入达到1900元。届时,中医药产业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将得到充分体现,定西在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也将得到充分显现,产业结构更趋完善,空间布局显著优化,并将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药都”。

构筑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定西市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甘肃省第一个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于2009年8月启动建设,按照“一区多园、主业突出,总体规划、分期建设”的思路,依托区位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建设“中国薯都”、“中国药都”和将园区打造成高新技术示范区的目标,重点发展绿色、环保、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构筑绿色农产品加工、现代制药、装备制造、光电光伏等主导产业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包装印刷、废旧综合利用和新型建材等产业,构筑“企业内部小循环、产业之间中循环、区域范围大循环”的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努力打造高新技术研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区、清洁能源开发区和绿色环保样板区。

甘肃定西经济开发区包括循环经济产业园、现代物流园、马铃薯产业园、安定工业园四个产业园,主要发展以马铃薯为依托的食品工业,以中药材为依托的制药工业,及现代物流、装备制造、环保建材、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成思危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定西市要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加快园区建设步伐,紧紧围绕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努力加强项目建设和基础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定西市临洮县中铺镇是该县后发展地区,距省城兰州37公里,是一片寸草不生的沙石旱滩。据有关资料显示,这里分布有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有石灰岩、方解石、白云岩、萤石矿、滑石矿、花岗岩等多种非金属矿藏,其资源优势有利于承接冶金建材类的工业项目。在这里建设园区,既满足了开发建设的需要,又节约了开发成本。现在,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尽快壮大工业,扩大经济总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临洮县中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按照“现代化、生态型、可循环”的发展理念,立足打造“兰白都市经济圈”内最具潜力的工业聚集发展平台、县内分散产业集聚基地、全市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兰州外溢产业承接基地、高新企业技术孵化基地和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同时,该园区致力于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服务环境招商,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战略新兴产业,主动开展承接产业转移;围绕全县主导产业,搞好项目包装推介,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目前,该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共引进入园企业18户,总投资达57亿元,累计完成投资7.4亿元,已投产企业4家、在建7家、待建7家,累计实现产值1.2亿元。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而没有农业的进步,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工业化。如果说这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话,那么对于资源和资本要素极度稀缺、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的贫困地区来说,通过改造传统农业使之成为现代农业进而内生出工业化的发展路子就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路径选择。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定西加快扶贫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核心,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创新发展,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把定西建成六盘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全国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全国重要的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全省重要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铝冶炼精深加工基地和甘肃中部重要物流区。指出了解决定西市经济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非常符合定西市当前和今后工业发展的实际与必然要求,为定西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

(记者 薛朝华 周国喜)

编辑: 宁波 标签:
 
 
 

精彩热图

 
 

焦点图片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精彩热图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

图片故事:90后入殓师只为留下永恒美丽

南京“弃婴岛”三夜蹲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