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情消费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本意用来传递真情的“礼”如今变得庸俗化、铜臭味十足。如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还是看病办事,送的礼越来越大,甚至送的礼物已经被价钱所绑架,而且越是昂贵越是精美的高档礼品,就越受欢迎,已经呈现愈送愈烈之势。
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适当的人情往来本无可厚非,它在沟通思想感情、密切社会关系、增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礼尚往来的精髓在于真情互递。
但是应该看到,某些人为了送礼而被“人情消费”所累倒,以礼来维持感情的愿望大有人在。这些人害怕不送礼会疏远感情,其实这是一种盲目攀比的怪圈,他们以礼物贵贱来比拼感情亲疏,这是不必要的,也是个误区。有些人本来是不想送但又非要送,明知送不起却不量力而行,如此一来,就陷入了“人情消费”的怪圈,为各种“人情消费”所累倒。如此这般送礼,随之滋生了不少潜规则,使得原来属于本职责之内的事变了味,认为有“礼”才能办事,必须送礼才能办事,这些人认为不送礼或礼薄会丢面子,甚至有人说,送礼盛行是因为我们是“人情社会”,如此这般认为送礼明显有些不妥,如果仅用礼物的贵贱来衡量人情的深浅,更是不妥当。
面对扎堆的婚礼红包、铺张的红白喜事、网晒的开支账单,一些人痛陈身边种种“人情消费”,更是发出无奈的感叹。必须看到, 当前泛滥、盛行的人情消费,已经不属于日常、互惠式社会消费范畴之内。特别是这些过度的人情消费之风,绑架了不同的社会阶层,让那些属于中等收入的人群不堪重负,他们为不断增加的人情支出所困扰,而在人情消费之风刮得愈来愈恶劣的今天,一些打着“人情消费”的幌子,进行他们所谓“礼尚往来”,而这种他们所认为的“礼尚往来”,正在成为变相的权钱交易、行贿受贿腐败的温床。
面对人情消费的日益泛滥,必须认识到,“人情消费”的这种泛滥已将人际关系扭曲,如果放任其自流、愈演愈烈,不仅会使人际关系趋物质化,而且会让人们之间的情谊变得更加淡漠。如果认识到人情消费的危害性,自觉从内心出发,从实际能力出发,少一些实物礼品、多一声电话问候,少一个现金红包、多一句真诚祝愿,人情可能会更加简朴而美好。同时,也必须看到,当下,人情消费正成为腐败的代名词,甚至有些基层当权者,用“公家”的钱袋来送礼,这些当权者在“人情消费”的“遮羞布”下大行其道,其腐败之实已经昭然若揭。
中国正致力于建设一个法治国家的时候,这种变味的人情消费,对社会道德、伦理的破坏不可小觑。“人情消费”泛滥,既加重了群众生活负担,又败坏了社会风气,不仅有违中华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也与公平公正的现代社会诉求背道而驰。尤其最近,党中央明确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当下,有必要给越来越热的“人情消费”泼些冷水,以求端正社会风气,坚决刹住“人情消费”泛滥的势头。
遏制“人情消费”,已经势在必行。我们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倡导重情轻礼的良好风尚,提倡勤俭节约,文明交往,恢复朴素纯洁的人际关系比什么都重要。同时应该大力提倡文明新风,在逢年过节发个贺卡,或者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道声祝福,邻里朋友之间相互帮助,在别人有困难时伸出援手……等,这种表达形式,既不落俗套,又经济实惠,不涉及过多的“消费”,其情更真、意更切,是需要大力提倡的。
遏制“人情消费”,更需要注意公权人情消费。当地的官员,对社会公德秩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如果政府官员都能起到示范作用,不以送厚礼、重礼、礼金来办事,不在当地借乔迁、生日、婚丧嫁娶等为名,向其辖区和个人发请帖,大宴宾客……,那么,“人情消费”现象将会得到明显遏制。在其他一些遏制“人情消费”好的地区已经得到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
遏制“人情消费”,需要靠制度建设来运行,来保障,这是极其重要的,决不能让人情消费成为产生腐败的温床,已经得到广大公众的认可。让广大社会公民在没有“关系”、没有“熟人”、没有后门的情形下,都能享受公平的公共政策与服务,都能公平的得到正确对待,让公平权力受到严格监督,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人间。
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反腐倡廉,移风易俗,建立和谐的社会人情消费关系,需要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广大群众都要行动起来,都要从我做起。只有这样,才能遏制“人情消费”,才能阻挡人情权钱交易,才能遏制人情消费成为腐败的温床。因此说,领导干部要带头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都要从自身做起,大力树立文明简朴的社会新风,切实减轻人民负担,坚决反对腐败,进而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民风转变。
(网友 赵虎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