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发布

2012-04-23 09:30:18 来源:人民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北京梁林故居被拆

1月27日,据媒体披露,位于北京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华润集团富恒房地产开发公司部分拆除,此次拆除最初被解释成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维修性拆除”。2月7日,北京市文物局领导,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故居被拆除一事,相关当事人被依法问责,已责令建设单位按梁林故居原状进行恢复。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朱毅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日新月异与老建筑的拆迁如影随形,名人故居越来越面临着与城市扩张难以调和的矛盾。梁林故居的拆迁风波也并非第一次,早在2009年,梁林故居被拆一事就因引起舆论哗然而被职能部门干预叫停,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推动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将梁林故居明确列为新发现文物项目。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主任还曾公开表示,在居民腾退完毕后,这个院子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修缮。正因为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不准拆除,梁林故居的最终被拆才引发网民的愤怒。总管此事,背景有关部门的主要回应共有三次:

第一次回应:1月27日,媒体报道称,梁林故居已被拆除,北京市文物局并不知晓。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委随后向北京市文物局递交的事故调查原因称,开发单位考虑到故居房屋腾退后,因陈旧、几经翻建、无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现险情,因此进行了“维修性拆除”。据报道,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拆除是维修前的一种“前期筹备工作”。这一说法被网民总结为“维修性拆除”,并立即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很多人调侃“汉语语言文字功能的完备”,展开“造句大赛”。媒体普遍认为,所谓的“维修性拆除”之说,反映了开发商的无所顾忌和监管部门的刻意偏袒。

第二次回应:1月27日晚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拆除“梁林故居”未报文物保护部门审批,属违规行为,是“不应该发生的事件”,责成东城区文委依法查处拆除单位的责任,此外对拆除建筑按照文物建筑规范进行修复设计,东城区文委应监督复建的全过程。1月28日,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回应称,虽然地产开发公司是为了紧急抢险,才将危房落架拟修复的,但此次拆除未经报批,属“违规拆除”,将对此事依法进行查处。北京文物局的表态非常迅速,且立即给出复建的解决方案,但此次的应对效果有限,有网友表示,梁林故居被拆,不是只进行重建就行了。此后,媒体大量评论报道梁林故居遭“维修性拆除”事件,1月28日至2月6日期间仅报刊评论报道就高达268篇,文物部门舆论压力巨大。

第三次回应: 2月7日下午,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通报此次“公然拆毁已被认定的文物建筑”,是北京近年来最恶劣的文物拆毁事件,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故居被拆除一事,相关当事人被“依法问责”,责令建设单位按“梁林故居”原状进行恢复。他说,拆迁方所谓“维修性拆除”的说法根本不成立。依据文物法规定,拟对其处以50万元罚款。孔繁峙也表示,目前文物部门正在采取保护措施,包括给文保单位挂保护标志牌;聘用和雇用1000名文物保护监督员,文物保护重点由原来防火防盗防恐怖等“5防”,加上一个“防拆”,变为“6防”等。这次回应中北京文物局称“维修性拆除”是拆迁方的辩解,严正表明了立场,化解了公众“官商勾结破坏文物”的质疑,让指向文物保护部门的批判矛头更多指向开发商,而孔繁峙将此事定性为“北京近年来最恶劣的文物拆毁事件”,聘用和雇用1000名文物保护监督员等多少赢得公众支持。

整体来看,文保部门回应层层递进,积极与媒体打交道,体现了良好的媒介素养。回应态度明确,应对举措有事后补救,有问责、有切割、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应对链,对于减少外界对北京文保部门的负面议论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维修性拆除”在东城区文化委事故调查报告中出现,后来也被北京文物局领导援用,给外界留下为开发商“背书”的印象。在舆论喧哗中,北京市文保部门迅速调整策略,明确将“维修性拆除”定性为拆迁方的辩解,是有力的切割之举。值得一提的是,“维修性拆除”一词引发的热议,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舆情应对中,应谨慎使用新造词语或者生僻的专用术语,一旦理由不合情理或超出普通网民理解范畴,将会“授人以柄”,遭受猛烈的嘲讽,使舆论走向更加不利。三次回应之后,媒体针对文物部门的批评声音有所减弱。但文物局“相关当事人被依法问责”的说法仍难以彻底服众,具体如何问责也不十分清晰。媒体和部分网友认为,梁林故居被拆,开发商固然罪责难逃,文保部门也难辞其咎,但文保部门没有流露承担责任的意思,一句“不知情”无法消弭公众的不满。

精彩热图

最能吸引异性的20种招式

新娘幸福拥有520长婚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