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尔滨杀医案
3月23日17时许,一名男子冲进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办公室,造成医务人员1死3伤,其中死者年仅28岁,杀人者李某后逃至一院急诊室包扎伤口时被民警抓获。哈尔滨市公安部门将此案定性为“偶发的治疗案件系激情杀人”、“并非医患纠纷”引发网友热议。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助理分析师陈丽
在医患矛盾突出、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当下,“哈尔滨杀医案”无疑再次使“医患矛盾”成为网络舆论焦点。事件发生后,医院和各级相关部门做出的回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护人员的恐惧感,而市公安部门将此案定性为“偶发的治疗案件系激情杀人”、“并非医患纠纷”引发网友热议,使公众怀疑“不敢承认医患矛盾,无心进行医疗改革”。针对此事,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回应有两次:
第一次回应:及时处理善后工作。事件发生后附属一院和学校领导第一时间成立抢救小组,组织专家进行抢救,并上报上级相关部门。当天,黑龙江省卫生厅、黑龙江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已经组成工作小组,研究伤员救治及善后处理工作,选派心理科专家进行心理干预,为事发现场的医生和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彼时,各大媒体报道该事件,针对此报道七成网民选择的评论表情是高兴,《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认为这是对医护人员的二次伤害,媒体及大众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舆论引发更多医患关系的讨论。
第二次回应:“激情杀人”引发网友质疑。3月25日,哈尔滨市公安部门将此案定性为偶发的治疗案件,凶手属于“激情杀人”,并非医患纠纷,引发舆论热烈讨论。媒体认为“凶手系激情杀人,不必夸大医患矛盾”,而微博和论坛则出现了相悖的舆论,将矛头指向“医患矛盾”的同时也指责现有医疗体制,一时间,“医疗改革”与“以药养医”又成为“众矢之的”,高位运行的舆论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此外,3月26日,卫生部下发《通知》,要求加强医院安保措施,卫生部部长陈竺表示严惩凶手、严厉打击残害医务人员的罪行。卫生部的回应有效缓解了医护人员的紧张情绪,至此,哈尔滨杀医案舆情趋于回落。
此次“哈尔滨杀医案”,院方接受媒体采访,还原事件真相,主管部门积极表态,可见信息公开透明。哈医大院方、哈尔滨市、黑龙江省相关部门及时回应,响应层级之高,力度之大应该予以肯定。但是在应对过程中“偶发的治疗案件系激情杀人”言论引起舆论不满,使舆情再度升温无疑是制造次生灾害。“激情杀人”的解释难免让舆论联想到“药家鑫激情杀人”,舆论质问“激情”因何而起,缘何避谈医患纠纷?建议有关部门在回应舆情过程中多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免产生歧义。快速的回应,有效地应对,正视问题的本质,才能释放舆论压力,消解百姓困惑。哈医大事件是个悲剧,令人痛心,我们更应该从悲剧中反思,寻求医患之间更多的包容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