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观天下 知中国

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发布

2012-04-23 09:30:18 来源:人民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黑龙江哈尔滨“梦中强拆”事件

3月14日,哈尔滨道里区6户居民在半夜间被不明身份的人从家中持械强行拖出,居住近40年的房屋随后被铲倒成为废墟,此事在网络上引起热议。3月28日,哈尔滨市政府通报“3?14”强拆案告破,主要犯罪嫌疑人宋立强于26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向警方投案自首。

应对能力点评: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何新田

哈尔滨拆迁事件发生后,总体看来,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强势介入事件报道的情况下,对强拆案背后的官商勾结背景与对事件相关责任人的追查成为舆论核心。3月18日《黑龙江晨报》的《哈市新阳路棚户区居民人梦中被拖出房瞬间被铲倒》一文当日即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网络媒体转载时称之为“梦中强拆”。荆楚网刊发评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拆迁户?》,舆论一边倒地倾向到6户居民一边,强烈声讨开发商的虚假表态。此次事件中,哈尔滨官方主要有三次应对:

第一次回应:3月19日,哈尔滨市公安局道里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已立案调查。这次回应比较迅速,能够在第一时间发声表态,是自身与强拆者强力切割,基本避免了舆论矛头对政府职能部门的指责。

第二次回应:哈尔滨市公安局3月21日晚称已抓获此案涉案嫌疑人8人,其中3人为哈尔滨东成拆除公司工作人员,另5人为这3人雇用。这次应对没有能够有效地把握舆论走向,未有效回答公众的质疑,从而使官方一步步丧失了舆论的主导权。此后,多家媒体以《哈尔滨强拆事件8人被捕 5人为临时工》为题报道此事,官方通报的信息被媒体解读为“抓获8人,5人为临时工”,导致临时工话题急剧升温,许多媒体和网友在表达对强拆事件屡禁不止的谴责的同时,也对官方称抓获嫌犯中多人系临时工的情况表达了无奈和不满。3月20日,央视《新闻1+1》播出《是强拆还是“黑社会犯罪”?》节目认为这种行为已经不能算强拆,而是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

第三次回应:3月28日,哈尔滨市政府通报“3?14”强拆案告破,主要犯罪嫌疑人宋立强于26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向警方投案自首并交代,他挂靠东成拆除公司后,为尽快得到拆除款临时雇用21人进行了强拆。目前,22名涉案人员全部落网。这一通报使得一度归于沉寂的舆情又引发了一轮热潮,有关“临时工”的话题继续成为舆论漩涡的中心,央视网站报道《哈尔滨“3?14”强拆案告破 22名嫌疑人落网》报道随后被多家网站将以《哈尔滨强拆民居案告破 21名嫌犯为“临时工”》的方式大量转载,有媒体甚至称“22名疑犯全是‘临时工’”,并质疑为什么出事的替罪羊都是“临时工”?面对这些解读,当地有关部门也没有再进行有效地解释说明,从而形成了“默认”的效果。

耐人寻味的是,在事件刚刚爆出时就有网友预测称“最后调查结果是临时工干的”,28日的哈尔滨官方通报结果恰恰“验证”了这一点。“临时工”话题也成为此次事件被公众声讨的舆情焦点之一。究其原因,目前一些地方政府运作缺乏透明度,在办事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导致政府网络舆情危机频现。现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某些事业单位只要出事就声称是“临时工”干的,“临时工”已经成为权力的遮羞布。“临时工”担责现象不仅助长了相关单位的懒憜作风和侥幸心理,更让很多真正的责任人免于责任追究和法律制裁。其最终后果无疑是本部门乃至本地区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公信力的全面下降,从而导致公众对公共部门的信任危机的步步加深。《国有土地上房屋拆迁补偿条例》以来,全国各地强拆事件仍不断发生,“钉子户”层出不穷暴露出的是中国社会不断发酵的社会危机和日益恶化的利益生态。如何让逼迁、强拆现象背后的相关法律真正发挥作用仍然是许多地方的难题。

精彩热图

最能吸引异性的20种招式

新娘幸福拥有520长婚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