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深潜:向更深的海底探寻
今年6月17日,“蛟龙”号在南海海底找到了冷泉区,拍摄了“黑暗生物世界”的繁荣影像,并采集上来一些样品。首次试验性应用下潜如此顺利,让科学家和现场指挥部大喜过望。
一年前,“蛟龙”号搭乘“向阳红09”船远赴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执行深潜试验,2012年6月27日,它成功到达7062米海底,刷新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纪录。此前,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为日本深潜器的6527米。
记者了解到,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蛟龙”号属于第一梯队。全世界投入使用的各类载人潜水器约90艘,其中下潜深度超过1000米的仅有12艘,更深的潜水器数量更少,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
中国是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另外四国从下潜几十米到6000米,差不多花了50年时间,而这段时间,中国却一直缺席。
1964年,美国“阿尔文号”下水,于1978年下潜到4000米深处,1994年达到4500米。近半个世纪以来,这台深潜器已下潜近五千次,其间发现了“泰坦尼克号”、登上过《时代》周刊封面,俨然成为深潜器中的“明星”。
而我国深潜项目却迟迟未能启动。
1992年,以中船重工702所为主,国内相关科研单位的多位院士、专家开始论证研制中国载人潜水器的可能性,并上报当时国家科委的“863”重大专项,几年过去了,申请一直未获批准。2000年1月,中国大洋协会组织了“深海运载技术需求论证”,一年后中国工程院也组织了院士及综合部门领导座谈会,论证中国载人潜水器的定位、需求与应用,并评估了当时国内的技术能力。2001年年中,时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去了趟702所,面对持续多年的分歧,他最终拍板:“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应该上马!”
在国家海洋局组织安排下,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和声学所等约100家中国国内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攻克了中国在深海技术领域的一系列技术难关,经过6年努力,完成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完成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和试验母船改造,完成潜航员选拔和培训,从而具备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
2009年8月至2012年6月,“蛟龙”号先后完成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试验。今年6月10日它再次起航,将分三个航段开展为期113天的试验性应用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