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海洋事业走向更高、更远、更深新境界

2013-07-31 20:42:41 来源:科技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大洋科考:向更远的海域迈进

近日,完成第一航段科考任务的“海洋六号”船,在接收补给物资后驶离关岛APRA港,开始我国远洋科考史首个地质调查航段的考察。“海洋六号”本次任务自5月28日开始,计划于11月3日返回,这是中国大洋第29航次科考。

尽管郑和早在600年前便已扬帆远航,但我国现代海洋科学起步却比较晚。

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实施了世界首次环球海洋考察,航行三年半,航程达68890海里,对除北冰洋以外的世界各大洋都进行了调查,内容包括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和地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学等。此举成为近代海洋科学的开端。

而我国直到上世纪中期,海洋研究一直被划归在生物、航道测量、气象等学科之中,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也缺乏专业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将海洋事业纳入其中,制定了《海洋科技发展规划》。我国海洋事业开始复苏。

1958年,国家科委海洋组进行了第一次全国海洋普查,范围几乎涵盖我国所有近海。不过此时的测量船还是普通的渔船,工具更加简陋,还是用竹竿和线绑上石头来测量水深。1964年,中国海洋局的成立,让海洋科学找到了组织。

1970年,联合国大会宣布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对于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中国来说,远洋科考是我们向深海大洋要资源的必由之路。

这时,我国已开始建造自己的远洋考察船,组建自己的远洋考察船队。1976年7月5日,万吨远洋科学调查船“向阳五号”和“向阳十一号”,在太平洋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次远洋科学调查,取得大量、多学科的第一手资料,拉开了我国远洋科考的序幕。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拥有了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远洋科学考察船。1994年,为满足大洋矿产资源调查的需要,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从俄罗斯远东海洋地质调查局购买了“地质学家彼得·安德罗波夫号”,经过改装后命名为“大洋一号”。这艘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成为我国远洋科学调查的主力船舶,从1995年起,先后执行了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7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调查任务。

2005年正逢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4月2日,“大洋一号”从青岛起航执行我国首次横跨三大洋的科学考察任务。297天后,跋涉了43230海里的它顺利返回青岛港;2010年12月8日,“大洋一号”从广州出发奔赴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开始我国最大规模的远洋科考。这次考察历时369天,经历9个航段,航程达64162海里,实现了我国大洋科考的多项突破。

几乎与“大洋一号”同时来到中国的,还有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该船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经过改造后,于1994年10月首航,执行我国第11次南极考察。至2012年,“雪龙号”已完成18次南极科考和5次北极科考,并在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北纬85度25分。

在我国现代远洋科考历程中,也有过惨痛的经历。1993年5月2日,“向阳红十六号”前往太平洋执行多金属结核矿产资源调查任务时,在东海海域与塞浦路斯籍“银角号”货轮相撞沉没,全船110人中107人获救,3人遇难。

无论险阻艰难,中国远洋人始终奋勇向前,不断将脚步探向更遥远的海域。

编辑: 邓京荆 标签: 载人潜水器 蛟龙 BSR 1970年 船型开发

 
 
 

焦点图片

美宠物狗与男童做“双胞胎”

王诗龄“强吻”kimi林志颖显尴尬 曝俩萌娃有爱瞬间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精彩热图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