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保障民生:向更高水平再出发

2013-02-28 08:46:22 来源:经济日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民生诉求千头万绪,而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安排有轻重缓急。

只有明确底线和重点,才能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认为,近几年各级政府在保民生底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不够。比如困难家庭的大病医疗救助、边远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机会公平、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帮扶等,都是需要加大解决力度的方面。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让最困难的人也能共享发展的成果,感受社会的阳光。

保住底线是基础。人们看到,更多包含普惠性的制度安排正“在路上”:无论是提高收入、完善社保,还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保障房建设,都要在既往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让百姓可望可即,心存期待。

应该看到,推动改善13亿人的民生问题要啃不少“硬骨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雷家骕认为,“牵牛要牵牛鼻子”,只有突出重点,才能把有限的财力放到关键地方,解决关键问题。诸如城乡各类养老保险,如何实现接续并轨、如何提高统筹层次;城乡各类医疗保险,如何兼顾总额控制与过程监管、如何协调保基本与保大病;城乡低保与住房保障,如何做到应保尽保……破解这些难题,既需要雄厚财力的支撑,还需要制度创新的不断探索。不可能指望一朝一夕解决所有的民生难题,老百姓期望的是,对于那些只要完善流程、改换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有关部门不妨转换思维、马上就办;对那些需要分步骤逐渐解决的难题,要提出目标、明确路径、列出时间表,让百姓心中有数。

俗话说,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谁都希望改善民生的步伐迈得更快些,得到的实惠更多些,日子过得更好些。但毕竟,民生改善需要“真金白银”。数据显示,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11.72万亿元,虽然总量可观,但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却很低,世界排名处于100位之后。期待一夜之间实现高水平的应保尽保,别说我们的国力负担不了,世界发达国家也未能实现。民生的保障与改善只有始终与生产发展水平同步,才会使保障与改善民生的工作具有持久的耐力。

热忱的期许所聚合的民意,成为通过两会破解民生难题的动力之源。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人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通过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新的一年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必将取得新进展,迈出新步伐。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焦点图片

美宠物狗与男童做“双胞胎”

王诗龄“强吻”kimi林志颖显尴尬 曝俩萌娃有爱瞬间

南京:安徽男子就医途中 厕所内莫名猝死

格兰仕2000名工人打砸工厂 特警进厂戒备

精彩热图

西双版纳:万人泼水喜迎傣历新年 欢腾场面蔚为壮观

奶茶妹妹与大19岁京东老总最新恩爱照

西安一公交司机和货运司机当街厮打 乘客无语了

中央巡视组海南接访点 群众排队来访[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