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天然树根拼成的“上海世博”根雕作品
中国馆造型的青铜器
中国日报网消息:怎样的世博纪念品游客会有购买或珍藏的愿望?一千名游客恐怕有一千个答案。记者昨日获悉,去年启动的“中国恒好·迎世博纪念品全球华人设计大奖赛”作品征集工作目前已结束,全球华人用4000件作品呈现自己的答案。这些作品中,有价值连城的青田石雕,也有低碳环保至一张纸轧成的“世博如意”。除300余件作品已被推荐成为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外,世博会期间,获奖作品还将与公众见面,集中展示一个月。
退休夫妇手工制7件作品
据悉,设计大赛自2009年11月启动以来,得到了海内外华人的积极响应。目前,作品征集工作已结束,组委会共收到国内各地区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近4000件作品。
组委会透露,大奖赛从作品来源看,有2/3为非专业人士的自发性参赛,1/3为相关设计单位组织应征;参赛作品小到手指一般的钥匙扣,大至几十米长的刺绣卷、高达近2米的中国馆留声机高科技电子产品,涵盖了大赛组委会所设置的陶瓷、金属制品、珠宝、手工等11个专项。
本次大赛年龄最大的参赛者是85岁高龄的上海民间工艺美术家金丽人,她的作品是自己一针一线手工创作的题为“嫦娥奔月”、“春江花月夜”、“金孔雀”的三个彩扎工艺品;年龄最小的是来自湖南邵东县16岁的初中生张陆军,他以一个“世”字形的竹木笔筒,表达了对世博共同的美好祝愿。来自上海崇明的一对退休夫妇利用几个月时间潜心钻研,纯手工制作出《彩球飞世博》、《世博浏览镜》等7件作品,颇具匠心。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师生闻讯后进行了参赛总动员,利用寒假精心创作,寄来200多件参赛作品。
青田美玉世博时展出
昨日,记者前往大赛临时展馆先睹为快。一个百余平方米的展厅里放着四排展示柜,房间靠墙的四面也放满了参赛品。
一进门,左手边便排着三排陶瓷观赏盘。陶瓷展品旁边立着每个瓷盘中所画国家馆的图片。组委会秘书长张融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整套世博国家馆陶瓷写意只有两套,曾经有商家愿以200万元一套的价格买下,被画家婉拒。
中国馆写意陶瓷。曾有商家出200万元买下整套世博国家馆陶瓷写意,被画家婉拒
与此同时,张融介绍,有部分参赛作品非常珍贵。比如青田石曾在1935年的世博会上拿过大奖。这一次,青田石的产地特意用最好的青田石为原材料,请来六位工艺美术师进行艺术创作,这幅石雕送到组委会后,“露了个脸,告诉大家要参赛了,又送了回去。”张融笑道,因为价值连城,这一石雕作品名称和详细内容目前都不宜公布,世博会期间,它可能会来上海展出。
在展厅,记者看到不少让人“会心一笑”的作品。例如墙角放着一黄一绿两个以“飞天”命名的水晶盘,上面是形态各异、翩翩起舞的美女,仔细观察,线条行云流水,毫不突兀造作;把“此景只应天上有”的传统境界与和谐世界的当代美好愿景相结合,令人叹为观止。
另一款以“共享”为名的作品,将陶瓷壶挂在世博LOGO上,既像树梢垂壶,又如阖家欢乐;既展现了中华传统陶艺的品位,又利用世博元素的造型,结构合理,动静分明。参赛作品中也不乏非物质遗产精品。
蛋壳镂空、碎布作画
展览中,记者看到不少科技和“低碳”作品。比如,和手机一般大小的投影机;一轮红灿灿的太阳从世博阳光谷喷薄而出,而场馆和太阳之间无任何支撑物,参赛者利用磁悬浮原理将两者有效分离,在特定的距离间保持整体感。
此外,还有用鸭蛋壳镂空的世博花纹和文字、祝福世博折纸花瓶、世博图案麦秸画。而展馆里最“便宜”的作品,则是一张“几毛钱”的花色纸张,轧成了一个如意,细看纸面上还有世博的LOGO等。
用鸭蛋壳镂空的海宝
而安徽的一组作品更是让参观者纷纷称赞:师生们收集了大量的碎布,在画框里将其“摆”成街道、楼房、水等元素,再利用自然光折射出深浅不同的层次,最后竟“绘”成了上海外滩的景象。
用碎布拼成的上海外滩
获奖作品展出一个月
据悉,目前已有300余件作品开发成世博特许商品。
一种亮丽的“马克杯”,其材质却非陶瓷,而是用了国际上最新的可降解材料制成,也是在营造一种低碳生活。
而以“印证辉煌”为主题的印章石,其上方雕刻世博LOGO,印面为世博字样,纪念和使用价值十分明确。一款名为世博八音盒的作品,以世博会会徽为盒盖、中国馆为底座,海宝在唱盘上舞动,令人爱不释手;还有一款“袍”系列的陶瓷饰品设计,白底陶瓷茶壶,红色旗袍线扣,极似一款精致的“旗袍”,其跃然跳动的红色点线分明,象征百年世博吉祥喜庆。
中国馆造型茶壶
参展的民间艺术品
组委会介绍,开发成商品的设计,都兼顾美观和实用,同时成本需要控制。由恒源祥(集团)有限公司赞助的此次大奖赛除设若干综合大奖外,另设包括最佳创意奖、最佳市场潜力奖、最佳材料应用奖等在内的诸多单项奖。大赛评选环节即日展开。世博会期间,部分获奖作品将与市民见面,展出一个月。
来源:东方网 编辑:柏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