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70后的作家,比如说戴来的《白眼》,写的是一个男人在单位老是被领导翻白眼,在家里老婆闲他钱赚得不多,位置又上不去,也老是朝他翻白眼。所以,他很郁闷,有时候出差的时候坐在火车上,他吐了一口痰,结果人家朝他翻白眼,他就对那个白眼恨之入骨,老是想着报复他。就是讲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在家里、在单位的事情,对生活的不满与愤怒,没有多大意义,但是写得非常的生动,因为文学的东西重在展示非常鲜活的状态。这是我们讲的日常生活的表达,感性化的表达。
第三,是文学对庄严与神圣的戏拟增强,不断消解理性美学所强调的“意义”。如各种“大话文学”、类型文学。我觉得最早的一本,也是最好的一本就是《悟空传》,在网络上连载,大概是2000底出版的,它完全把《西游记》解构了,解构成完全是一种大话的文学。这个小说值得一看,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它把孙悟空搞成一个自由斗士。把孙悟空完全搞成一个自由斗士,一个完全为了敢爱敢恨,自由主义的斗士,写得非常的有意思。这类大话文学当然有很多是没有意思的,这类小说非常非常的多,无非是为了取乐,或者消费,是一种平面化的,但它也代表了一种感性文化的方向。
最后,我在本次讲座中用的题目是“依然令人感动--新世纪文学观察”,不光是说现在我们有多少作品充满了悲情主义,而是说我们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仍然是非常活跃的,而且是充满生机的,与现实相比还有大量的人在从事着精神劳作,这种生存方式和人人追求是令人感动的。
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作品令人感动,包括“反腐小说”、“底层写作”、“打工文学”等等潮流,都体现了这种倾向。涉及到各种弱势群体苦难的书写,那确实是令人感动的。比如说深圳的一个作家叫做曹征路,他写过《霓虹》,我觉得它觉得强烈的意义,因为我们小的时候经常读到一篇文章叫做《霓虹的哨兵》,那是歌颂我党我军铁的纪律的反欲望。他这个《霓虹》是写一个下岗的女工做暗娼的生活,当然也是戏剧化的。我觉得这本小说做得太过了,所有倒霉的事情都摊到了这个女的,老公在工厂里面因为工伤死掉了没有得到工伤赔偿,婆婆长年瘫痪在床上,女儿要读书,有一个慢性病,还要长期吃药。所以,她没办法只好去做暗娼。经常被人家坑蒙拐骗,因为没人保护,经常50块,80块,有的人家不给,有的时候人家给假钞,有的时候人家干脆几个人合伙威胁她。
这些令人感动的悲情的弱势者的书写还是大量存在的。我觉得这类东西从90年代开始一直在存在。所以,它不是新世纪文学里面10年来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因此我就没有把它作为重点来讲。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陈实:非常感谢洪教授的演讲,今天洪教授的演讲其实他最后的点评,就是关于“依然让人感动--新世纪文学观察”这个主题,我觉得他让我们进入了更高的感悟的层次,我们现在中国的文学是怎样的,一方面是自由生长的文学,七代同堂,这七代同堂从30后到90后,整个作家队伍在不断迅速增加,他们的书写姿态和文学的理念审美观念是不同的,不断地在发生变化。这样给我们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很多很多的色彩,带来了很多很多的灿烂,所以文学依然令人感动。我刚刚收到一个短信告诉我,说洪教授睿智、随和、讲得好,可惜听不全。因为他来得晚一点。这也是洪教授讲课的风格,在大学里面我们都会碰到这样,有的老师是激情满怀,有的老师很有条理,很有逻辑,我觉得今天洪教授讲课的特点叫做融水泡茶渐渐浓。下面我们按照惯例提问。
提问1:洪教授你好,您对文学精辟的理解,如果作为今年高考,语文作文出题你能猜测大概在哪个方向吗?
洪治纲:我08年参加高考出题,08年的有一个题目是不要轻易放弃,它是一个双重否定的,高考的试题我觉得其实重点是考你们的行文能力,不是考你们的思考能力,具体的我还猜不出来。因为现在开放型的材料比较多,我觉得高考作文跟我们写作文差别是很大的,我觉得那年我是负责出阅读理解的,阅读理解里面的改革欲望十分的强,我出的是余华的短片小说《河的两岸》,还出了一个托马斯的《时间延迟》,那个是比较经典的,还找了其它很多的内容,其实考的多是阅读,很多学生知道这个意思,他找不到合适的话表达它,因为就这两行字要你准确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讲的专业训练和适当的有一种高度的概括。其实作文主要是考你们的行文的表达能力,不一定要很深的思考。一般的来说,我觉得高考的作文主要是开放性的,最主要的是要流畅、完整清晰。而且现在不注重文体,一般一个题目出来可以写成散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
陈实: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文学,你今天问高考的问题比较复杂,我也做过大学的老师,也改过高考的卷子,首先你不能猜题。猜题会把你整个的方向搞错。
洪治纲:猜题你是绝对猜不到的,这也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了,里面所有的信息库能找到的都在里面,比如说我选择这本小说,已经在哪里出现过了马上就不要,千万不要猜题,不可能的。我们的作文题一般来说要到5月22日语文才去印卷子的,就是要把外面的所有的信息最大程度的回避。
陈实:所以你不要猜题,这是我的一个建议,不猜题怎么办呢?要把作文进行训练,现在就要开始,怎么训练呢?第一随便拿一个题目破题,你要知道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像我有一个老师人家问他钢铁是怎么炼成的,我们老师是研究文字的,我们老师就跑到炼钢的地方去看,你不要出这样的笑话。第二个选择这个题目应该怎么表达,你把这两点搞清楚了,随便出什么题,他都可以对付。第三个很现实的讲,看你的孩子是在哪个学校,比如说广雅的,华附的,广实的,六中的、二中的,都不成问题,如果你不在这样的强的学校,你可以搜集其他学校孩子们的作文训练。
提问2:我小孩现在上高一,他现在出现一个很明显的情况是,他的语文老师是50年代的老师,跟现在高一阶段80阶段的老师是很明显的不同的,他很痛苦,很迷茫,这是我的一点小小的感受。
洪治纲:这是很正常的,我鼓励越年轻的老师教语文越好,我们现在的老师和学生对古诗的感受很重要,我记得08年的高考我们出题目,结果题都设计好了基本已经通过了,结果我们在数据库里面反复查找,发现北京的一个辅导教材里面出现了这一篇文章,所以我们就把它扔掉了。那么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年轻的老师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是把审美的感受能力,感悟能力带给大家。比如说我们讲吃喝有8分,那两首诗我们有两个教授在全唐诗里面的一个角落里面找出来的,在市面上是不可能找到的。解说出来确认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下就是考学生对原创作的鉴赏能力,第二个是感受能力,这个感受能力在我们日常当中培养的其实就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相对年轻的老师我认为是比较有优势的。很多人说08年的题目一出反响很大,我们找高一,高二的学生做了一个试验,做的效果都非常好,这就说明我们是如何教学的,你不要觉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实这都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对题目的把握能力。80年后的教师有这种特长。
提问2:孩子转不过来。
陈实:这个好办,首先老师有办法把他转过来,我的孩子有一次写作文,我给他辅导,他基本上是按照我的意思写的,但是老师给的分很低,过来我就明白了。这个作文想得高分,你得听老师的。
提问3:我还是转回今天的话题。我碰到一种感觉,好像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有一种体会,我们认为古代的东西比现代的东西好,我自己感觉也是这样,虽然说现代新世纪的文学依然令人感动,但是我暂时没有发现经典的作品,我们认为一个文本里面找不到好的东西的话就不是好作品,我初中高中的时候看了大量的网络小说,但印象深的没有几部,象安妮宝贝,看的时候很震撼,看完以后很颓废,现代的小说相比我看古代的小说感受没那么深,在我们学生阶段看这样的作品的话,这样很难把我们的品味提高。请老师讲一下。
洪治纲:首先你选择经典是对的,经典是一代又一代人不同角度反复阅读的,是经过时间历练的,读经典是绝对正确的。你说今不如昔,厚古薄今,这个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但厚古薄今有一定的道理,一般经典是几千年几百年留下来的,少得也有100多年了,经过了这么多年陶冶下来就这些,就那么几部。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时间的陶冶,我们讲新世纪文学是讲面对面的文学,你要做出甄别才能有效,这是一种文化消费现象,像安妮宝贝啊,郭敬明啊,我觉得没有多大的价值,我刚才也讲了,你们在中学接受的都是经典化的教学,但是你到了大学面对的是时尚化的,那样去区别会相对困难一点。我们说回到21世纪有没有经典,我个人认为会有,但是很少。比如说有些诗歌,有些小说也有可能成为经典,但不是我说了算,虽然我是一个文学研究的专业人士,经典的东西需要时间来说。它需要的是一代一代的,你只有过了很多年之后人家还在看你,你就是经典。只要你认为有深刻意义的都可以。你不能认为你不爱读人家爱读,这里面要有一个自己判断的思考。
陈实:我非常赞同你的看法。第一个是现实主义有伟大的经典的,现代的作品只有优秀的作品,还没有伟大的作品。第二尼克松曾经有一句话他说一个人的经验,领导能力,从政的经验是可以通过以实践得来的,但是一个人的质是要通过阅读伟大的经典小说才能够得来。所以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网络上海量的文学小说呈现蓬蓬勃勃的现象,但这里面优秀的作品不多,所以中国的小说我还是主张多读经典,因为美国一个哲学家他曾经发起阅读伟大著作运动,对美国文化的发展很有促进作用。
那么,洪教授我再问你一个我们论坛上一贯的惯例话题,请你用两三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是文化?
洪治纲:我觉得古代有一句名言叫做“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你关乎人类文化的东西你从小可以感化自己,使自己慢慢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化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进而化天下。
陈实:感谢洪教授回答的关于文化的第70种解释的回答。他今天关于文化的解释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他把传统的思想进行了现代化的解释,这个非常重要。谢谢洪教授!我们今天的论坛到次结束,祝大家身体健康!身心愉快!
来源:南方网 编辑:冯媛 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