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拍脑袋出事拍屁股
基层执法面临“三耗”困惑
我国市场监管的一个尴尬现实是,尽管机构设置增多、队伍规模扩大、物质保障增强,但市场无序、低效仍未得到根本扭转《经济参考报》记者对全国10多个省份的基层执法人员走访发现,直接原因在于执法层面的“外耗、互耗、内耗”三重矛盾突出、执法人员苦叹“法律乱、部门缠、执法难”。
外耗“每个案子都有人打招呼”
“几乎每一个案子都有人打招呼。”上海市一名基层质监局局长说,有一次他查到一批含瘦肉精的牛肉,源头追溯到东北地区某个镇,当地镇政府不仅找到他本人进行“公关”,还“活动”到上海所在区领导“打招呼”“幸亏我是垂直管理的,能顶住压力按规定对商户进行了处罚。”这位质监干部说。
造成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冲突的直接原因令人啼笑皆非。这位质监局局长说“地方政府的考核规定,辖区一旦发现有毒有害窝点,不管是执法人员主动查出来的还是被动发现的,都要对地方政府进行扣分。”这就逼得地方政府宁可当“鸵鸟”,动员执法部门“少管事”。就算发现违法案件,宁可“偷偷赶走”,也绝不“法办”。在各地,一些不合理的考核标准驱使地方政府阻挠垂直监管部门“动真格”,对那些没有实行垂直领导的监管机构来说,外部环境更差、执法更难。
记者在多地采访时发现,诸如此类的一些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出发干扰监管机构履职,使监管部门有时“不敢管”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潜规则”的存在,从外部对执法效能形成了消耗。
据多地基层执法人员反映,工商、质监部门实行省以下垂直领导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保护主义对执法行为的影响,但在实践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地方政府,形成事实上的“双重领导”,当涉及地方税收大户或影响到“招商环境”时,执法工作就会有一定压力。
“外耗”的另一个表现在于,有的法律法规执行性比较差、行政强制权偏弱等因素使监管部门对一些违法行为深感“管不了”。
山东省工商局法规处副处长李坤表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对锅炉、电梯、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规定了取缔的方式。但如何取缔则没有操作性,还规定“责令整改直至吊销营业执照”,可现在执照根本不值钱,今天吊销明天再办。
在基层,有的执法部门不仅遭遇“不敢管”、“管不了”的困惑,还面临没有法律授权下的“胡乱管”的尴尬,分散了执法队伍的精力。记者在云南省瑞丽市发现,当地工商局不仅负责管理市场流通秩序,还承担了“推广避孕套、预防艾滋病”的工作,该局有关负责人对此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