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每年三月是全国的人民代表向上集中反映民意、共商国是的大会,那么,平常的日子里,就是人大代表向下征集民众诉求的过程。
目前来看,各地比较普遍的做法是,由人大常委会搭建平台,或在“人大代表之家”、“代表联络室”等固定场所、专门接待日让群众和人大代表对接,保证了联系的连续性;或召开座谈会或以组织人大代表调研、视察、走访、执法检查等活动为载体,提高人大代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工作的水平。
虽然方式不尽统一,但由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联系活动已成为一种常态。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除香港、澳门、台湾)的人大常委会都有了官方网站。在这个平台上,普通群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省内的立法动态、人事任免、决定重大事项,查阅地方法规,走进人大。
近日,记者通过登录这些官方网站和致电31个省(区、市)的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后发现,当前很多省的人大官方网站上的互动版块建设比较缓慢,代表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仍然以传统模式为主,群众通过手机、电子邮件等“点对点”方式联系到代表还不太容易。
代表联系群众以传统方式为主
近一个月以来,记者电话联系了31个省(区、市)的人大常委办公室,了解各省人大代表信息公开程度以及如何联系群众的有关情况。然而,不少地方的办公室电话很难以打通,无人接听的省份所占比例达到51.6%。
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听到记者的询问后,说了一句“没有”后便直接挂断电话;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则表示:“网站上没有就没有,无法答复。”
总体而言,人大常委会主要以代表作为组织对象,周期性地与群众面对面,大多是主动地、集体式的履职方式。
据接听电话的省区市人大常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主要包括调研、视察、走访群众、设立信访工作室和接待室、执法检查等方式。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宣传处张处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陕西省人大设有代表联络处,但每天有工作人员值班,每个代表有至少10个联系人。
今年2月,陕西省省委书记赵正永在新任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政协常委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培训班上要求,每名省人大常委、省政协常委(陕西省共有56名省人大常委、111名省政协常委——记者注)至少要有10名固定的、普通的联系对象。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代表联络处的工作人员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选区都有代表的联系方式,每个社区都有代表活动室,群众有问题可以直接向代表反映,也可以在每月一次的代表接待日反映相关情况。
“江苏省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较为畅通,”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说,江苏全省建立了6000多个人大代表之家,代表之家有固定的场所,每个月固定某一天接待群众,群众有问题就可以进行反应。各级人大代表全部都参加了代表之家,制定计划,轮流在每个月固定的时间进行接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