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11年度国际金融十大新闻:在动荡中前行

2011-12-26 10:53:41 来源:金融时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六、多国政府干预汇率 货币战争硝烟再起

2011年上半年,受欧美经济不景气和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影响,日元、澳元、瑞士法郎、巴西雷亚尔、韩元等货币呈现走强态势。进入8月后,由于欧盟尚未达成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实质性方案,投资者忧虑不断增长,避险资金开始流入挪威、瑞典、加拿大、新西兰等安全边际较高的国家。在此期间,因担心经济受到本币升值的影响,瑞士、日本等一些国家出手干预汇率走势,新一轮货币战争似乎正悄悄拉开帷幕。

点评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 张礼卿

点评: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一些国家的汇率走势可用“过山车”来形容。上半年,由于经济不景气和量化宽松引起的流动性泛滥,欧美国家的资本大量流向日本、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和韩国,造成这些国家货币汇率走势强劲,升幅接近或超过20%。为了防止货币升值对本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有关政府纷纷出手干预外汇市场。然而,进入8月以后,情况发生了急剧变化。由于欧元区动荡加剧,加上美国经济复苏加快,国际资本在继续流向日本、瑞士的同时,有不少开始流回美国,一些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发生了大规模资本外流。结果,包括巴西雷亚尔、韩元、印度比索等在内的货币纷纷出现贬值,幅度在10%~20%之间。作为对策,印度、土耳其已表示要进行市场干预,买进本币和抛出美元,以阻止货币继续贬值。

一般说来,外汇市场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汇率稳定,防止出现过度升值或贬值。只是针对过度升值的干预,常常会让人联想起货币战争,因为阻止货币升值的举动往往可以被解读为保持本国货币的竞争性,从而支持本国的出口、增长和就业。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如此解读的合理性必定尤为明显。可以认为,自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上述国家针对升值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具有货币战争的色彩。但究竟是否如此,还需要进一步考证。无论如何,如果就此断定货币战争已硝烟弥漫或大面积展开,依据并不充分。要不然,我们应如何去解释其中一些国家在下半年又转而开始进行针对贬值的干预?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一些国家汇率走势的“过山车”特征,与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有关。事实上,有很多经验早已证明,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及其逆转(特别是套利性国际资本的流动)常常是汇率大起大落的主要源泉。上世纪90年代拉美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遭遇的大规模资本流入及其在几年后发生的逆转,曾引起有关国家的汇率动荡甚至货币危机,就是很典型的事例。当前,我们正在经历着类似的情形。实际上,对于因资本大量流入和流出引起的货币过度升值或贬值的干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且还有操纵汇率的嫌疑。如果我们能够对资本流动进行有序管理,那么,就可以防止过度升值或贬值情形的发生,进而也就可以避免进行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应该承认,从维持实体经济的顺利运行角度看,保持灵活的汇率安排,要比维持高度自由的资本流动更加重要。

当然,对于国际资本流动进行有序管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来自于资本流入国的监管(甚至管制)固然重要,而资本流出国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正确选择同样不能忽视。可以相信,如果在过去两年里美国能够更加审慎和负责任地运用其货币政策,那么全球流动性也不至于如此泛滥,新兴市场经济体也不至于被迫去玩“过山车”,并不得不进行外汇市场干预了。

编辑: 张少虎  标签: 分配效应 风险防控 RQFII Comex 杠杆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精彩热图

遗失海洋深处的外星人基地

你有过这样的大学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