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11年度国际金融十大新闻:在动荡中前行

2011-12-26 10:53:41 来源:金融时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五、美联储推出“扭转操作” 发达经济体持续量化宽松

2011年9月21日,美联储宣布采取“扭转操作”。根据此方案,美联储在2012年6月底之前出售相同数额的期限为3年及以下中短期国债,同时购买4000亿美元、剩余期限为6-30年的中长期国债。通过“售短购长”的“展期计划”延长持有国债的平均到期期限。

点评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 黄志强

点评:

美联储并未如期推出备受争议的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QE3),而是在未增加总体持有债券规模的情况下,采取调整持有国债期限组合的“扭转操作”政策,这是美联储货币政策从利率工具到资产负债表调整演进逻辑的延续。在美国经济长期缓慢增长背景下,“扭转操作”是美联储延续刺激货币政策,通过拉低美国长期国债利率水平提振美国经济、助推经济复苏的手段之一。

我们应意识到,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都没有成功地将美国国债长期利率平稳地维持在低位,使美国经济踏上快速复苏之路,规模较小且手段更为温和的“扭转操作”政策的作用恐怕也更为有限。从历史经验看,20世纪60年代的“扭转操作”之所以被放弃,一定程度是由于这一政策在当时只将长期利率降低了15个基点。

在美国“扭转操作”政策效应难以符合预期的背景下,反而是当前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振荡,全球投资者风险偏好转向,助推美债全球“无风险资产”效应再次凸显,长短期国债收益率都创下新低。

美联储通过“扭转操作”延续量化宽松政策的风险不容忽视:第一,在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的背景下,美联储“扭转操作”会加剧短期全球金融市场美元流动性吃紧的状况,并进一步加大欧洲银行业的美元融资压力。美元资金短缺是当前欧洲银行业的最大忧患,若部分欧洲大银行资本告急,或将触发系统性风险。第二,美联储试图通过变相的量化宽松操作稀释美国高企的政府债务,将长期债务货币化。美联储将因此面临更大的政治压力,形成美元长期疲弱和黄金迭创新高的局面。长期而言,这无疑对美国的公共债务信用带来严峻考验。第三,美联储“扭转操作”背后的深刻逻辑将再一次印证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全球财富分配效应,“扭转操作”将进一步扭曲全球资本流动,加剧全球金融的失衡。

欧洲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迫使欧洲及英国央行再次步美联储后尘,启动了新一轮的量化宽松政策,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同步持续的宽松政策,无疑将使未来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得以爆炸式增长,仅美联储自2008年11月开始的QE1和2010年11月开始的QE2就已累计向市场注入2.3万亿美元的巨额流动性。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曾有过这样的教训,当时美联储为了促进增长,采取了增长优先的宽松货币政策,忽视了通胀潜在风险,结果在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的推动下形成滞胀局面,使得货币政策操作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

总体而言,当前史无前例的流动性注入计划以及资金在市场间的错配效应,将给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各国政府应审时度势,加强沟通,协调宏观政策尺度,携手一道促使全球金融长期稳健运行,推动全球经济重新踏上持续稳步复苏之路。

编辑: 张少虎  标签: 分配效应 风险防控 RQFII Comex 杠杆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精彩热图

遗失海洋深处的外星人基地

你有过这样的大学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