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2011年度国际金融十大新闻:在动荡中前行
一、欧债危机升级 欧元机制面临考验
2011年12月8日至9日,欧盟领导人峰会在布鲁塞尔举行。在欧债危机持续发展、欧洲银行业风险加剧、欧洲经济重陷衰退的情况下,该会议被认为是决定欧元区及欧元命运的重要会议而备受关注。在此次会议上欧盟26国领导人同意缔结新的政府间协议,强化财政纪律,但就如何解决欧元区债务问题依然未能采取实质性措施。
点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李扬
点评:
自2009年12月8日惠誉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引爆希腊债务危机以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发酵,呈愈演愈烈之势。两年来,危机已从欧盟的外围小国蔓延至西班牙、意大利等核心大国,并从单纯的政府债务危机向银行业危机乃至全面债务危机转化。更严重的是,欧元乃至欧洲联盟的存续,也因此面临严峻的挑战。
时至今日,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欧债危机固然反映出欧洲经济和金融存在严重缺陷,其本质则是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危机。根据IMF《全球经济展望》数据,2010年,欧元区和欧盟的赤字率分别为6.0%和6.4%,债务率分别为85.8%和79.8%,两大负债指标均好于同期美国(10.3%和94.4%)和日本(9.2%和220%)。从体制上分析,美国和日本所以未因其债务状况不断恶化而爆发难以收拾的债务危机,根本原因在于:两国都是统一的主权国家,其国家财政乃至其整体经济实力可为其债务提供稳定(虽然信用不断下降)的担保。欧洲则不同。由于没有统一的政府,整体上较低的赤字率和债务率仅仅具有统计学的平均数意义。透过无信息含量的平均数,人们实际上看到的是其中一些国家负债经济一再创出历史记录。而且,在政府和财政彼此独立的架构下,区内的低债国并无义务、亦无机制、更无动力去救助那些重债国。这就是欧元区的“原罪”。这一“原罪”在欧元启动时便已存在,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愈发暴露无遗。
欧元区经济的内在失衡以及核心国与外围国发展步伐的不一致,是造成此次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欧元区各国经济普遍以“高消费、高赤字、高负债”为基本特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长期存在,更进一步抑制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此外,危机发生前,欧元区核心国向外围国源源不断输出产品和过剩资本,给这些国家带来就业提高和经济增长的虚假繁荣,助长外围国过度负债且不识危机将至,对于此次危机的触发和深化也难逃其咎。
欧元机制的内在缺陷构成此次欧债危机的金融层面原因。欧元区各国拥有同一个中央银行,使用同一种货币,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但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当成员国突破财政赤字和债务累积警戒线时,松散的“同盟”也无法形成有效的约束。这就使得整个欧洲面对危机手足无措且反应迟钝,一再贻误战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之后,核心国与外围国分歧不断,迟迟未能就救助方案达成一致,导致希腊债务违约风险不断累积,并迅速外溢到意大利甚至法国等欧元区大国,导致其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终至酿成大祸。欧债危机蔓延的过程,充分暴露出欧元机制的深刻矛盾,昭示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目前情况看,如果不出现欧元和欧盟解体这种不堪设想的极端情况,解除欧债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加强欧洲一体化。在2011年中,举凡欧洲稳定机制的推进、欧洲稳定基金杠杆化筹资方案的提出、直接发行欧洲债券设想的议论,直至12月9日修约未成后欧元区17国及6个未加入欧元区的欧盟成员国立即就缔结政府间条约达成一致,都清晰地显示了进一步加快欧洲一体化是大势所趋。
简言之,短期来看,确保救助资金的及时到位,防止希腊及其他重债国债务违约,是遏制欧债危机进一步蔓延、防范债务危机与银行危机并发的关键。长期而论,加速改革欧元及欧盟运作机制、强化财政纪律、建立统一的财政规则和对违规国家的自动制裁机制,是保证欧洲最终摆脱危机、达成长治久安的根本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