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CHINADAILY手机报 |
![]() |
![]() |
山东 > 品牌山东
![]() |
山东补齐“短板”优先发展服务业生机盎然 2010-07-08 11:12
【二】 “80年代,不懂农业不称职;90年代,不懂工业不称职;在转方式、调结构的今天,不懂服务业也是不称职” 晨起散步,记者发现一个现象:济南的街巷里,很少看到卖早点的店铺和摊位。是市民没有需求?显然不是;是山东人不屑做这类“小事”?的确让人深思。 在城市里,小小一个早点摊,折射服务大世界。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山东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抓农业和工业驾轻就熟,对服务业却不了解、不重视。 在观念上,一些干部对服务业的理解模糊不清,还用传统计划经济的观点看待服务业,仅仅把服务业视作公益型、福利型事业。个别干部甚至认为,服务业就是批发零售、餐饮娱乐、旅游休闲等提供“享受”的行业,属于流通消费领域,只实现价值,不生产价值,不创造财富。 “部分干部在发展方式上,还存在‘路径依赖’心理,眼睛只盯着见效快的工业大项目,嫌服务业周期长、见效慢。部分企业存在重生产、轻服务的观念。认识不到位,遑论把服务业摆到战略位置。”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张超超说。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2009年,山东农业增加值全国第一,工业增加值全国第二,可谓成效显著。领导干部抓招商引资,推动工业发展,形成了一整套成熟模式和固定套路,GDP噌噌往上蹿,效果来得快,政绩看得见。抓服务业呢,难道让领导看创意吗?认识不足,决心不大,办法不多,成效不显。 “路径依赖”还包含了严重的资源依赖。山东资源丰富,形成以重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工业结构,“傻大粗”有余而高精尖不足。山东有全国第一的造纸产量,却要从广东大量购买用山东纸加工的塑料皮笔记本;山东有全国第一的黄金产量,却打造不出自己的黄金首饰品牌。对“不起眼”的服务业,山东“不屑”为,还是不能为? 从历史文化看,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历来有重农轻商的文化传统。进入上世纪90年代,发展的路向则转为重工轻商,加之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山东服务业一直没有大起色。 以此论断山东服务业,也许有“文化决定论”的偏颇。熟悉山东历史的人都知道,即使在山东省内,文化习俗也非整齐划一,而有东西差异。西部内陆鲁文化仁厚持重,守常内敛而创新不足;东部沿海古齐地,思想活泼开放,重商业重科技,商品经济发达。这种文化差异有力地说明:对服务业,山东非不能为,而是观念转变不够,重视程度不高,措施办法不多。 “80年代,不懂农业不称职;90年代,不懂工业不称职;在转方式、调结构的今天,不懂服务业也是不称职!”在省委九届十次全会上,姜大明句句敲击着与会者的心。 |
|
|||
|
||||
客服电话:010-84883300 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webeditor@chinadaily.com.cn
|
||||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独家所有,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