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涌水闸:
红树与工厂、污水为邻
沿西乡海堤继续北行,不远便是一处又小又窄的海湾,在其北侧湾岸上经营着多家混凝土公司,李正军说,那是为地铁建设而配套的工厂。
南侧湾岸上倒还有些当年被引进用来巩固堤岸的海桑,只不过面积之小,难以称林。缘水东行,将近新涌水闸时,红木便不见了,只有石砖垒作的护堤,临水石砖上还附着一层厚厚的黑泥,用脚踩上,极其油滑。由水闸淌出并汇入大海的水可不比那黑泥的颜色淡多少,并带有明显的腥臭味,记者实在不好称它作“河”,但李正军说,这就是河,“雨水,生活和工业污水都往里排,这比以前好得多了,过去远远地就能闻到臭味,得捂鼻子。”
面对黑黝黝的河水,缓行的货船,高立的厂房,李正军为那片为数不多的海桑感到担忧:不知道是否有一天它们会病变、死亡。“除此外,像茅洲河等入海河流也不干净,很希望有关部门能进一步重视这些入海水流,它们不仅影响沿海湿地,对近海生态也没好处。”
大铲湾:
东岸红树面积回落,
西侧已不成林
前海以北,大铲湾码头附近有一条狭长的海湾,而穿过西乡街道中心的河流便在此入海。2008年时,茂密的湿地带由河流入海口处始,向海湾两侧远远延伸。然而,经过2011年填海工程的严重破坏,2012的复绿,今日,大铲湾的湿地面积再度出现回落,而回落的原因,仍是因为城市建设,广深沿江高速以及大铲湾码头扩建。
站在沿江高速桥下、大铲湾的河流入海口处,李正军介绍说,原先这里是一处码头,而其两岸全是红树,并形成绿带向海湾东西两岸延伸。可如今那样的景象并未出现在记者眼前,海湾西侧的红树湿地几乎已难辨踪迹,只剩下入海口附近的一些稀稀落落、已不成林的海桑。海湾东沿岸的情况也未见乐观,根据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较之2013年,该处红树绿带是大铲湾湿地面积回落最为明显的地段。
昨日,晶报记者向宝安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就此问题发出采访函,希望了解相关的红树复植计划是否已列入工作日程。
截至发稿时,对方尚未做出回应。(晶报记者 商笑野 王子键/文 高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