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环境质量逐年稳步提升
土地是生态环境资源的重要载体,2013年,深圳土地资源结构变化引起环境专家的关注。全市近年来生态用地面积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被打破——生态用地面积首次增加了9.91平方公里,生态资源状况指数提高了0.41。生态用地面积这个指标的增加,是近年来深圳践行科学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有力地助推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和重点难点环境问题的解决。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作用明显提升。
一组数据印证了深圳环境质量的优化:2013年,我市GDP突破2300亿美元,但新增土地供应、用水总量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持续下降,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比三年前累计下降13.4%和33.4%。
空气质量变好,蓝天白云越来越多。
我市全面推进优化能源结构,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控制和机动车尾气治理,2013年更是出台40项大气治理行动举措,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监测数据显示:在2004年深圳灰霾天数达到历史最高点187天之后,2009年出现拐点,全年灰霾天降到150天以下,2012和2013年连续两年灰霾天回落到100天以内。
今年上半年,我市空气质量继续向好。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优的天数为82天,比上年同期增加13天,灰霾天数大幅减少,达到近10年最好水平;PM2.5比上年同期下降10.8%,是我市开展PM2.5监测8年来同期最好水平,位列国内74个重点城市第3名,仅次于海口和拉萨;空气质量指数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
今年第三季度,深圳市进入灰霾高发期,但空气优天数同比却增加4天。今年前三季度监测数据显示,深圳灰霾天数较上年同期下降21天,大气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明显。
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人表示,预计今年深圳市PM2.5年均浓度低于36微克/立方米的目标可顺利实现,灰霾天数也将创近10年新低。
水环境污染治理加快,河清岸绿成效初显。
近年来我市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30座,总处理规模479.5万吨/日,与供水量相当;建成污水干、支管网共4268公里;推行“河长制”治污,构建市、区、街道三级“河长制”管理体系,水环境总体质量稳步改善。
上半年,我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与去年同期相比,32条主要河流中,17条河流水质得到改善;东部海域水质良好。今年第三季度,龙岗河等多条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城市绿化越来越好,绿树红花处处可见。
我市将近50%市域面积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实行“铁线”管理;大力建设“森林、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公园总数达869个,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
环境质量的提升,直接受益的是广大市民。
家住景田北幸福家园的张继红女士是一名教师,她告诉记者:“每年假期都外出旅游,去过的地方不少,从总体环境来说,还是深圳最棒。”
张继红说,小区周围绿化很好,走在路上,常常闻到花香。特别是,社区公园就建在家门口,数一数,小区周边几公里范围就有6个。每天晚上,很多居民都到公园休闲健身,不少邻居姐妹在这里相约聚会,大家一起聊聊天,跳跳舞,都很开心,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
优良的城市环境,还是一张绿色的城市招牌,吸引海内外四面八方的人才纷至沓来。
今年42岁的迈克尔来自美国,是深圳一家外企高管。他每天感到最惬意的有两件事,一是上午到咖啡馆喝一杯咖啡,二是晚上沿着华侨城环城绿道慢跑健身。他接受记者采访说,他在中国多个大城市工作、生活过,感觉深圳的城市环境十分宜居,最后他选择了在深圳定居。他笑着说:“我们一家人都很享受在深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