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程序设计力求客观公正、反映民意
今年4月11日,2013年度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审会举行。会上,一个由50人组成的庞大评审团队伍让人印象深刻。
他们是评审会的主考官,由来自全市的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生态环保领域专家、环保监督员、环保市民和各辖区居民代表组成,现场听取38个被考核单位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绩汇报,并现场打分。
“考核活动虽然由官方组织实施,但主考官却是由公众代表组成的第三方评审团担任,考核结果也通过评审团评审产生。”刘忠朴介绍说,主考官中立,考核过程透明,考核结果客观,是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制度的最大特色和亮点。
深圳在全国首创生态文明考核现场评审会形式,现场陈述、现场答辩、现场评审并现场公布分数。为充分体现民意,还引入第三方评审团制度。评审团组成坚持“多领域高标准选取、严格培训、严守承诺”的原则,由多方代表组成,体现了考核队伍的专业性和代表性。
多次亲历大考的考核组专家王勇军介绍说,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程序严谨,分为数据采集、现场检查及资料审查、现场陈述等多个环节。而考核指标数据来源于多个政府部门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调查完成。
“在计算工作实绩评审得分时,借鉴了国际上竞赛活动的通用做法,去掉若干最高分和最低分。”王勇军说,这一程序设计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考核结果的干扰。
此外,公众满意始终是考核制度设计中的重要一环。7年来,尽管指标变化比较大,增加和调整了一些考核内容和考核项目,但公众对环境满意率考核指标始终保持。
为最大限度地保证调查方式的随机性和调查结果的公平公正,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调查工作由统计部门组织实施,委托第三方进行调查,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采取入户调查和电话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问卷调查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公众对其所居住区域环境状况的感受和评价。
“生态文明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满意。”刘忠朴表示,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是否落实到位、效果是否明显,关键要看公众满意度能否得到提高。
结果应用确保考核的权威性
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不仅做到考核程序客观公正,还注重强化结果运用,使考核的刚性和权威性最大化。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领导小组组长吕锐锋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考核工作的刚性,提高考核的权威性。
“考核注重强化结果运用,这对考核对象来说是一个硬约束。”市委组织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说,考核办法规定十分严格:对考核不合格的领导干部在两年内不得提拔重用;对考核结果排名末位且未达到规定分数的单位“一把手”和分管领导,由市领导进行诫勉谈话;对考核得分在70分以下且排名末位的单位进行“黄牌”警告。
对不少考核对象来说,2009年让人难忘。这一年,深圳对各区、重点考核部门和一般考核部门实施分类排名,结果有三个单位分别排名最后,被市领导进行集体诫勉谈话。
“通过这次集体诫勉谈话,上述三个单位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考核结果,全面加大工作力度,在2010年考核中均取得明显进步。”市委组织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其他各单位也受到震动,接下来的工作力度显著增强。
据该负责人介绍,2011年起,考核的刚性再度加大:考核被纳入到深圳市领导班子的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深圳“五好”班子评选表彰的重要参考。“这进一步发挥了考核的激励和鞭策作用,也丰富了领导班子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