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地改作风的热潮中,贵州省近日出台新规,省委省政府和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到乡(镇)、村调研,一律自带干粮、方便面。这一举措引发了热议。
对干部自带干粮下乡调研,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心存疑虑,更有人质疑这是作秀。其实,不管是肯定还是拍砖,意见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指向,那就是公务接待中的奢靡之风。相比以前喝则茅台拉菲、吃则山珍海味、住则豪华宾馆,自带干粮的简朴无疑使作风一新,也给基层减了负。
更何况,现在正值“两节”之中,处于走访拜年高峰期,部门单位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迎来送往”之风也有抬头之势。古语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级行得正,下面就不敢乱来。领导干部自带干粮下基层、吃住从简,向下面表明了不拉关系、不搞人情、不讲排场的鲜明态度,有利于压缩吃吃喝喝的空间,减少层层陪同的繁琐,给“迎送热”降降温。不管怎么说,带干粮总比吃酒席好。
不过,再好的规定也要看执行、见实效。对老百姓来说,改作风不是改在嘴上,而是改在一言一行一事之中;也不是改在一时,而是改在年年月月、长长久久。从以往教训看,严规之下,有人总是有招来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将规定效力化解于无形。如果一边要求自带干粮,一边却是“方便面就茅台”之类的低调奢华;如果在村镇吃着清汤寡水,回到县里市里就胡吃海塞,那就是新瓶装旧酒、执行变了味,不仅转不了作风,更会让百姓失望,公信力受损。
其实,对于公务接待,从中央到地方,早有明确的标准、具体的规范,只要严格执行,大吃大喝就没有市场。贵州属于贫困地区,不少山村条件很差,带方便面下去的规定看起来过于朴素,但也有现实特殊性。因此,到底带方便面还是饼干下去,并不是转作风的关键,而在于按制度办事、依标准吃饭,勤俭节约搞调研,集中精力抓问题。
由此说来,自带干粮只是一种调研方式,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调研体察民情、倾听民意,把脉基层发展症结,寻找破解民生难题的出路,使今后的决策更加接地气、讲科学,这才能不虚此行、造福于民。所以,带干粮下乡只是一个新开始,调研能不能知实情、有“干货”才是考验干部作风的更大考题。(李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