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古城打造运河文化的活化石
为传承运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枣庄市政府在古运河畔的台儿庄古城内搭建起了一座一万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这也是国内首座如此大规模的非遗博览园。
这座因运河而兴的古城曾被乾隆皇帝誉为“天下第一庄”。旧时,四方商人云集台儿庄,商会牙行竞相争市,戏楼酒肆灯红酒绿,呈现出“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荣景象。然而,这座古城在1938年的“台儿庄大捷”中毁于一旦,又在2010年被当地政府按照“原空间、原尺度、原风貌,原工艺”的标准重建起来。
“再现传统的运河文化和民间艺术是我们古城重建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台儿庄古城管委会主任王广金说。
“古城只是框架,文化才是血肉,是真正有魅力,吸引游客的地方。”他说。
据王广金介绍,目前古城里已汇聚了156处来自大运河沿线各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既有北京的泥塑,浙江东阳木雕、四川泸州油纸伞、安徽歙砚,也有枣庄伏里土陶、山东面塑等。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到这些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感兴趣的还可以自己试着动手制作。
几十种民间艺术的老艺人也被请进古城为游客表演,他们大多是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以此来实现运河文化的活态传承。
山东省级非物质遗产运河大鼓的传人、63岁的褚思全现在每天在古城的茶馆里演出。看到游客走过来,他乐呵呵地一手操着鸳鸯板,一手敲着大鼓,接着亮起一副洪亮豪迈的嗓子,铿锵有力,顿挫有致地唱起来。
据说,运河大鼓在当地流传已有400多年的时间。明末清初,台儿庄运河两岸渔鼓艺人在渔鼓演唱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润色、演变为今天的独特的说书艺术,曾经在北方运河沿岸地区十分受欢迎。
“几十年前,我们可是大明星。每晚茶馆里都坐满了人就等着听说书的。一本书能连着说好几个月不重样。”褚思全说。回想起当年他依然带着深深的自豪感。
褚从十三岁拜师学艺,十七岁出道,从那以后他的一生都交给了这门民间艺术。“比起京韵大鼓来,我们这个更有气势,说的也多是历史巨著。”他说。
据他介绍,这运河大鼓的绝妙在于它的行文押韵,韵律犹如唐诗宋词。一段书一个韵下来,不许转韵,不许违韵,且必须十字一句,整个运河大鼓是十三道韵。
“那时候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钱也就50多块,干好了,我们一天就能挣100。”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