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招幌博物馆 |
![]() |
台儿庄97岁的运河号子领号人徐德光如今依然可以唱出当年的运河号子 |
![]() |
运河大鼓的传承人在表演 |
在枣庄大运河南岸“纤夫村”长大的徐德光老人至今仍常常回想起过去运河上拉纤那些难忘的日子,他通过喊出各种不同的运河号子指挥着船工们撑篙、拉纤、共度险关,使满载粮米的船只在京杭大运河上顺利航行。
枣庄的运河船工号子也称“粮米号子”, 是一种为配合航运、船务等劳动过程而传唱的民歌小调,伴随着大运河的航运流传了千百年。今年97岁的徐德光据说是枣庄最后一位能完整地唱出这原汁原味“运河号子”的人了,他也是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枣庄台儿庄区土城子地处运河沿岸,自明万历年间大运河枣庄段开凿以来,村民就依河而居,以运河船务为生,因此又被称为“纤夫村”。明清两代,漕运进入了鼎盛时期。 当时,每年经过这里的漕船数万余艘,首尾衔接十几里,伴随浩浩荡荡船队的是气势磅礴的号子声,形成了“南来北往船如梭,处处欣闻号子歌”的热闹景象。
“当年,撑船拉纤好不好主要得看领号的人呢!”徐对我们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