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于辽宁来说,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调查行动。
在“三普”实地调查阶段的两年多时间里,普查队员足迹踏遍了全省1500个乡镇(街道),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4000多处。在普查中,第一次引入使用了GPS卫星定位仪,另外,还首次为每处不可移动文物建立了电子档案。
前言
考古:寻找历史根脉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记者曾经到抚顺市“三普办”采访,在悬挂的展板上,看到端端正正抄写着由孙家正创作的一首诗《寻找与守望》:“拨开岁月的迷雾/远离现代的喧嚣/攀援峭立的山崖/踏遍荒草萋萋的古道/寻找寻找寻找/一千遍一万遍地寻找/寻找源头/寻找根脉/寻找回家的小路/寻找我的魂牵梦绕……”“三普”队员对记者说,这首诗道出了他们的心声:每一次普查的过程都是一次寻根之旅,他们寻找的是一段又一段湮没的历史,也是数千年来文化与传统的血脉相承。
新闻综述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进一步摸清文物底数、宣传文物保护法、动员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守护共有精神家园的一项重大举措。在辽宁,这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考古调查行动。
在“三普”进行实地调查阶段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从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到各市的“三普”工作队,再到各县(区)的“三普”工作组,以及参与调查的乡镇文化站站长,全省组织“三普”队员多达2100余名。
这些普查队员不畏艰辛,冬战严寒,夏冒酷暑,足迹踏遍了全省1500个乡镇(街道),11790个行政村,4353个社区,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4万多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2万多处。
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为摸清文物家底共组织进行了3次文物普查: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开展了第一次文物普查;上世纪80年代初又开展了第二次文物普查;从2007年4月起启动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文物普查,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3次文物普查,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 “三普”较之前两次文物普查,我省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明显加大,在普查成果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来源:辽宁日报 编辑:许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