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记者从贵州省统计局获悉刚刚出炉的贵州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报告。据该报告相关数据显示,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计算,2010年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1.10岁,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65.96岁提高5.14岁,这一数据也充分说明,贵州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升幅度明显加快。
贵阳最高毕节最低
与全国相比,2010年贵州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比全国少3.73岁,差距比2000年的5.44岁明显缩小。在各省(区、市)中,贵州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居倒数第4位(高于西藏、云南、青海),位次比2000年提高1位。
除此之外,贵州省男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也呈扩大趋势,数据显示,2010年全省男性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68.43岁,比女性低5.68岁,差距比2000年的3.03岁扩大了2.65岁。另外,从这份报告中可以看出,2010年,全省9个市(州)中,全省9个市(州)中,贵阳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最高(74.86岁),毕节市最低(70.02岁)。其余市(州)依次为:遵义市71.98岁、安顺市71.69岁、六盘水市70.57岁、铜仁市71.23岁、黔西南州70.12岁、黔南州70.11岁、黔东南州70.05岁。
生活更好,医疗更有保障
2000年至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由1029.92亿元提高到4602.16亿元;人均GDP由2759元提高到13119元。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5121.22元提高到2010年的14142.74元,增长1.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74.16元提高到2010的3474.93元,增长1.5倍。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居民收入的提高,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010年全省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达127.68亿元,是2000年(11.55亿元)的11倍,年均增长27.2%。全省卫生机构数由2000年的2518个增加到2010年的5637个,增长了1倍多;床位数由58624张增加到105277张,增加了79.6%;卫生技术人员数由85397人增加为121302人,增长了42.1%。10年来,通过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19783所新建的村卫生室在广大农村投入使用,覆盖了全省90.1%的行政村。
据省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推动贵州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的主要因素除了经济持续增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等原因外,农村卫生保障水平的大幅提高也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据了解,自2000年贵州省全面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以来,参保人数由2000年的17.7万人扩大到2010年的293.52万人,医疗保险金收入由2001年的7747万元增加到416370万元,支出由3033万元增加到330762万元。全省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2010年农村新农合参保率达96.28%,补偿受益人次达3949.88万人。
婴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
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计算中,各年龄死亡率的变化都会对计算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儿童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对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尤其显著,贵州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大幅下降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得以明显提升的重要原因。10年来,通过实施“降消”项目、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妇幼卫生监测项目、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地氟病防治项目、麻疹项目等,使得相关主要卫生指标都实现了突破。据卫生部门统计,2010年全省婴儿死亡率为11.86‰,比2000年的44.79‰降低32.93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4.99‰,比2000年的57.46‰降低42.47个千分点;孕产妇死亡率为35.4/10万,比2000年的137.87/10万降低102.47个十万分点。
全省821位百岁老人
贵州省地处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区,气候宜人,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40.52%;9个市(州、地)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全省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在纳入监测的12个城市中,2010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有7个,其余5个城市达到国家三级标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基本保障,如2010年全省共有百岁以上老人831位,比2000年的535人增加296人。(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