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苏南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区——苏州工业园区在北京召开发展情况汇报会
1月5日,苏州工业园区在北京召开汇报会。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工委书记王翔出席会议并致辞,苏州工业园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知评做了《非凡城市美好园区——迈向现代化的苏州工业园区》主题报告。汇报会上,苏州工业园区还被中央综治办、国家科技部、商务部等部门授予“中新社会管理合作试点单位”、“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火炬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荣誉并举行了揭牌仪式。部分高校、科研院所、有关央企、科技项目、金融机构、专业服务机构总部代表近500人参加会议。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互利合作的新模式。2012年1月初在北京举行的汇报会上,园区发布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设定了4大类30项45个指标,涵盖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4个方面,为“非凡城市SIP”勾勒出一幅美好愿景。一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始终按照指标要求,积极推进经济社会更加协调发展。从年终区域发展数据来看,总体达到了指标体系的要求。据初步统计,2012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
2012年,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形态更加丰富,综合商务城及CBD建设积极推进;以快捷交通和地上地下立体开发促进城市的多维经济网络和空间格局形成;商旅文产业加快发展,金鸡湖景区成为全国唯一以商务旅游为特质的5A级景区;园区成为江苏省首个“两化融合示范区”、全国首个“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区”。生态更优化,绿色发展更好。万元GDP能耗为全国平均值的1/3,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在达标基础上持续下降,新建住宅和公建中的绿色建筑占比达30%。百姓收入更多,幸福感更强。全年居民就业预算同比增长9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4%和20%,全年财政各项民生支出约27亿元,连续3年增长超过20%。发挥中新合作优势,不断强化先行先试探索。全年园区获得“国家级开发区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高等教育国际示范区”等5项国家级荣誉,品牌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党的十八大召开对全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五位一体”的整体布局,作为“改革开发的试验田、国际合作的示范区”,下一步将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谐发展“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着力打造一个经济发达、人民富裕、城市繁荣、环境优美、开放和谐的“美好园区”,不但要打造成为现代产业集聚区、生态宜居新园区,而且要打造成为开放创新示范区、先进文化繁荣区和民生和谐示范区。
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苏州工业园区将持续深化中新合作,赋予“园区经验”新内涵(拓宽学习借鉴的眼界,增强创新发展的动力,夯实圆融和谐的基础,提升合作共赢的层次),打造新高地(成为苏南高端产业、高端商务、高端人才的首选之地,成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东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相互融合、高端商务和乐居生活相得益彰新天堂),塑造新形象(激发“敢闯敢干”的豪情、提升“亲商亲民的品牌”、塑造“为民公正”的形象、强化“高效廉洁”的素质),把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综合商务城区,到2015年主要发展指标达到先进国家和地区水平,成为“苏南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区”。
在实现路径上,园区要打造现代产业集聚区,将调优二三产结构,打造高端商务新高地;调优内部结构,构筑高端制造新格局;调优内外资结构,培育自主品牌新优势。园区要打造生态宜居新园区,将继续丰富城市发展内涵、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整合城市功能要素;加快建设智慧园区,注重以信息化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推进城市化、以信息化推进现代化;大力推进生态建设、更大力度推进循环发展、推进绿色发展、推进低碳发展。园区要打造开放创新示范区,将深化中新合作、放大合作效应,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创新活力,深化空间拓展、提升品牌形象。园区要打造先进文化繁荣区,将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新型文化业态。园区要打造民生和谐示范区,将优先形成增收长效机制、优先实施民生项目建设、优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园区发展进入了以转型升级为引领的“二次创业”新阶段,园区将按照“合作中有特色、学习中有发展、借鉴中有创新”的要求,持续深入开展中新合作,将继续学习借鉴新加坡在加快经济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经验,自觉向硅谷、裕廊等国际知名地区看齐,并将持续深化双方在新兴产业、高端商务、人才培训、生态环保和社会管理领域的全方面合作,争取在园区成立新加坡中国创新中心、中新合作现代商务创新试验区,研究建立园区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推进园区在社会管理试点工作方面取得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