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汉砖画博物馆展览的汉画砖 |
退休后的张新宽和他的妻子一起,用全部的精力及财力来做汉画砖的收藏及保护。2007年,张新宽投资100多万元,在青岛崂山脚下,建立了中国第一家汉画像砖博物馆——崇汉轩汉画像馆。 “为了抢救越来越少的中国汉画砖,自己甘愿毕其终生,这些都是国宝呀!”他说。
 |
龙图腾 |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在河南郑州市郊区作为连长带领战士帮助地方修公路时,偶然发现当地老百姓把许多有平面浮雕画像的藏青色大砖,用锤子砸成碎块,当铺路石用。而这些带“画”的砖是古代的建筑用的,他劝群众不要砸,并专门拉了两车石子修路,他便从中挑出来18块完整的画像砖,那是他的第一次被动收藏。后来他发现,在乡下,很多农民用这种砖砌猪圈、垒院墙、用做烟囱等。张新宽便把散落在民间的汉画砖收集起来放在一座闲置的房子里予以保护,但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汉画像砖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
出行图 |
一次,一位叫郝本性书法家朋友,要送将自己珍藏的两副汉画砖拓片作为礼物给他,并告诉他江泽民主席出访俄罗斯时所带的国礼就是一套《河南汉画像砖拓片精选集》。郝先生说:“把汉画像砖拓片(把砖上画像的拓印于白纸上的艺术品,能自然逼真地表现出原物上图案花纹的阴阳明暗,线条的粗细深浅)作为国礼,足见其珍贵!。”张新宽在震惊之余,告诉那位书法家说:“我有真的汉画像砖,但是还在仓库里堆着呢!”
从此,张新宽才意识到自己救回来的原来是“国宝”。他在部队的职位越来越高,工作越来越忙。但是,30年来保护和收集汉画砖的意志越来越坚定,为收集汉画砖,他的足迹遍布河南、山东、江苏等多个省份的几十个县市,汉画砖在仓库里也越集越多。
现在他站在三面环山的博物馆前,他颇为自豪。十多个展室,按不同题材分成很多类,展览的全是中国最好的汉画砖。
“这仅仅是收藏汉画砖的三分之一,要全部展出要有2万平方米的博物馆才行。”张说道。
“张新宽对汉画像砖十分痴迷,这几十年来,他每天起早贪黑地研究它,他舍不得为自己买件好衣服,可遇到好砖,他不惜重金甚至贷款也要买回来。我们一家人都被他的执著劲感动了。”他的妻子杨敏说。为了支持丈夫,她辞退了在外企的高薪工作,协助丈夫建起了自己的专业博物馆,并担任博物馆的馆长。每天迎接来自海内外的专家、汉砖爱好者、旅游者,并亲自为他们做讲解员。连他的弟弟也关了自己的餐馆来帮助他管理这个博物馆。
“汉画砖不仅表现汉代的风土人情,还有很多文化之谜,你看这是胡人狩猎图,狩猎者穿的就是古代波斯人的服饰,再看汉代花伞女郎,穿着大摆裙,竟如18世纪的欧洲贵夫人的穿戴的长摆裙几乎是一样的,这些都有待历史专家去考证!”杨敏说。
“由于资金和条件的限制,我们的砖现在只能放在简陋的展室里,有的甚至堆放在仓库里。而在法国赛努奇博物馆里珍藏的一块一模一样的汉画砖却享受着国宝级的待遇,在韩国、日本有专门研究汉画砖的机构。而我们的汉画砖还在继续流失,我心疼极了。”她动情地说。
“在收藏过程中我曾一度因知识不足、资金压力大而产生了就此罢手的想法,但有幸有众多朋友支持我,我才能走到今天。”张新宽说。
威海市美协副主席陈增胜参观张新宽收藏的汉画像砖后,深为汉画像砖的博大、精美所感动。回去后,陈先生给张新宽寄来一封信和价值很高的五幅画,信中写到:“你做了一件有益于中华民族的大事情,虽然有很多困难,但一定要坚持下去。我随信寄去的画请你卖掉,以聊补收藏之不足。”张新宽被感动了,更增加了继续收藏的信心。
更多的汉砖收藏和爱好者得知他办起了博物馆,把珍藏多年的汉画砖送到他这里,希望能够展览,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总是给他们适当的经济补偿。“我必须把博物馆做好,要对得起祖国的珍贵文化遗产,更要对得起无数还好者、收藏者们的信任!。”他说。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看到他的收藏后深为震撼,并为其为题词“汉韵国魂”。北京哲理画院院长岳石参观时看到汉砖上的龙、马等图案生动传神,大受启发,他激动地说:“这展示的不仅是一部汉代历史的风俗画,更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一种风貌、一种昂扬的精神。我曾一度为自己才思枯竭而苦恼,而现在,我脑子里充满了创造的灵感。” 2009年7月,由中国文物出版社社长苏士澍筹划的张新宽的汉画像砖精品拓片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览,受到了贾庆林、吴仪等十几位国家领导的高度评价,他们说:“中国汉画砖太伟大了,要好好的收藏、研究和保护。”
同年11月1日,中国首届汉画像砖艺术节在青岛召开,来自全国的60多位汉代历史方面的专家学者在鉴定、研究了他的藏品之后给予高度评价。北京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说:“我看过不少博物馆的收藏,从首都北京到许多省的博物馆,还没有看到有一家有这么多、这么精、保存的这么好的汉画像砖,感觉非常震惊!”
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顾森、中国画院院长杨晓阳、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王亚民、著名画家范曾等多位著名专家学者都曾慕名来参观。
汉画像砖不仅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也震撼着欧美、日本、韩国等许多国家,据说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当年创立立体主义画派就从看到从日本传去的19张拓片后,产生了灵感。“近三年来,有好多海外游客慕名来博物馆参观,平均每个月就有200多人呢”杨敏说。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青岛市文化旅游的重点项目之一,每天这里都要接待来自海内外的旅行团,三年来博物馆已接待中外友人达10多万人次。3月底,青岛市还把这里作为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的文化场馆之一,成为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加拿大一游客看到汉砖上门厅长形象时,脱口大叫到:“埃及!埃及!”他没想到两千年前中国汉代绘画的手法竟然与埃及抽象派的艺术手法是一样的。还有不少欧洲游客看到“双头凤”的图案时,不解地说:“太不可思议了!这跟我们的国旗的图案是一样的。”原来这种出现在中国汉画砖上的双头凤图案竟然与目前欧洲俄罗斯、意大利、德国、匈牙利等十几个国家的国旗或国徽上的双头鸟或双头鹰的图案十分相似。而双头凤图案在中国6500年前的艺术品中就存在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文化之谜。
去年10月28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长佐藤祯一看到青岛博物馆展出的张新宽的藏品时,激动地说:“太好了,我们希望也能到日本去展览,让日本人民也能看到中国灿烂的文化。”随后他表示愿意出资邀请他今年到日本4家国立博物馆展出。
作为部队领导干部退休后的生活本应该悠闲和富足,如今为了收藏汉画砖,他却负债累累。据专家估计他的汉画砖藏品市价值超过8亿人民币,他却坚持一件不卖、一件不交换、一件不送人。他说:“财产不能留给后世,但文化却可以流传千古。我收藏的是文化,是历史,是艺术,不是金钱。”
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有一个安全的存放和展出环境,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汉画砖,了解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他正在筹划建一座汉文化城,一个汉画砖的保护、储存、展览、研究基地,使其成为汉历史专家学者的研究基地,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艺术绘画师生的写生学习基地。
“我的理想一定会实现的!”他说。
来源:山东记者站鞠川江 王倩 编辑: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