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观天下 知中国

中日韩自贸区:联合可研报告摘录与解读

2012-08-30 07:55: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中日韩自贸区:联合可研报告摘录与解读

青岛及周边地区已开通20条日韩海运航线,图为一名青岛港码头工人在集装箱桥吊上指挥调度。

(新华社发)

编者按:

中日韩自贸区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2009年10月,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峰会同意启动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该研究于2011年12月底如期完成。2012年5月,商务部在青岛就此联合研究成果做了首发解读。为让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研究成果,本报将分主题摘登《中日韩自贸区可行性联合研究报告》重点内容,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报告

中日韩自贸区联合研究报告对中日韩FTA的战略意义、经济收益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给出了总体结论,报告认为:鉴于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潜力,未来的中日韩FTA将使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的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得到显著提高,为三国提供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具体而言,中日韩FTA将给三国带来一系列经济收益,如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扩大地区市场并形成规模经济,强化竞争并提高生产力,促进广泛的三边合作等,从而使三国之间的互补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报告同时指出:三国在未来的中日韩FTA谈判中应注重全面、高水平、与WTO规则保持一致、利益均衡和关注敏感领域之原则。

报告提出了政策性建议:基于中日韩FTA具有可行性并可以为三国带来收益的共识,建议三国政府决定如何推进中日韩FTA,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宣布行动安排,如时间表和/或引领谈判的路线图等。报告认为,中日韩FTA的推进过程必须依靠三国强烈的政治意愿。(摘自报告“总体结论及建议”)

解读

中日韩是亚洲地区三大重要经济体,2011年中日韩三国的对外贸易额约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但当前中日韩三国的区域内贸易水平较低(20%),与欧盟(60%)和北美自由贸易区(40%)相差较大。中日韩FTA的建立,预示着中日韩三国相互取消或降低关税,最大限度减少其他贸易壁垒的影响,形成一个拥有15.1亿人口的市场,这将会进一步激发三国间的贸易增长潜力,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三国的整体经济福利也将会有所增加。

中日韩三国在经济贸易结构上既存在着竞争,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在今后展开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势必要面临三国间利益的博弈,以及敏感行业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农业方面,中日韩三国农业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日韩对农产品市场保护度远大于中国,在农产品贸易谈判中,中国将会遇到日韩对农业保护的较大阻力。

制造业方面,中国在纺织和服装行业具有明显优势,日韩在机械运输设备、钢铁和化工行业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中国政府在纺织行业谈判方面,应争取日韩最大限度的开放度,而对石化、机械运输设备、钢铁和化工行业等部门对日韩开放方面要小心慎重。

服务贸易方面,与日韩相比,中国在旅游业和计算机、信息服务业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但在运输、建筑、金融、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特许权使用费和许可费等方面则表现出竞争弱势。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对本国处于弱势地位的服务业的开放度应给予充分考虑,采取过渡性保护期等措施,给予适当保护。

当前,青岛正抢抓机遇,加快建设山东半岛中日韩自贸区地方经济示范城市。在这个进程中,应注意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第一,发挥好综合优势。加强与日韩高端产业,如海洋产业、海洋科技、生态农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促进青岛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提高青岛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争取成为中日韩自贸区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试点,将青岛港尽快打造成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是未来中日韩FTA谈判的重要内容之一。青岛港是世界第七大港、中国第二大外贸口岸。青岛应着力提高青岛港的信息化程度和通关效率,为相关谈判积累可行性经验。

第三,申报成为中国敏感行业的压力测试试点城市,提高青岛相关产业的应变能力,为相关谈判提供决策参考,促进青岛相关行业尽快转型升级。

(解读人:青岛科技大学东北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