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国日报 中文国际 观天下 知中国

珍贵的爱国主义 当以理性“呵护”

2012-08-28 10:51:46 来源:中国日报网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近日因日方扣押我14名保钓人士,我国民间的反日情绪再次升温。部分爱国人士,本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走向街头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或是倡议“抵制日货”以此来报复日方的无理行为。

这些行为的合理性如何,有待商榷,但是它们展现出来的是一种的质朴、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表达,在每次日本挑起事端之后,这种情感都能展现出它强大的凝聚力。这份热情,在当代中国弥足珍贵,它向世界发出了一个强大的民族声音,一份不屈的精神以及一种捍卫的决心。

然而,当27日下午,日本大使汽车受袭事件发生后,如何正确的看待和抒发这份赤诚的热情,便是一件须严肃对待之事。

任何的慷慨之情,无论其出发点正义以否,都容易失去控制,而走向一种狂热的极端。在和平年代,我们依然在提倡爱国主义,因为它是民族进取力量的源泉之一,依然不可或缺。然而,我们爱国就一定要通过对抗和伤害他人的方式才能实现吗?

伤害“对手”并不能证明自己的热爱,只可能走向“自大的狂热”。爱国主义的核心是“爱”自己的祖国,而不是去“恨”或“攻击”对手。 爱国也更不是去制造矛盾和敌人,在矛盾里,从“敌人”身上实现爱国的方式,或许可以逞一时之快,宣泄情绪,然而却是走入了一个无穷的困境,激烈过后又能得到什么?且不说效果如何,它既难得到对手的尊重和道歉,亦难得到同胞的理解。

愤怒和不满,我们都感同身受,但是暴力和简单的宣泄,却无济于事,甚至会适得其反。目的的正当性,并不能赋予任何人采取任何手段实现目的的权利。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任何一国的大使安全都应该受到所驻国政府的保护。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的车在中国的领土上遇袭,在国际上,必然有损我国政府在国际上的形象,给中日两国的民间关系带来负面影响。试想如果是我方的驻日使馆人员遇袭,我们会是什么样的反应,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日关系,即是邻邦关系,又是大国关系,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关系,因此它的复杂性要远远超出许多其他国家关系。在经济层面上,两国的依赖性更是日益加深。双方之间,不可能出现,“损人而不害己”的情况。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在抗议日方,表达不满的时候,更亟需一种理性的思考,不能任凭情绪所控制,“以牙还牙”需要有度。爱国主义表达的一个重要的诉求就是维护祖国的利益不受他人侵害,如果用损害自身的利益来实现爱国主义,那么又有何益?

当然,理性的表达,并不是要完全压抑,更不是打压。这种发自民众内心的淳朴的爱国主义精神,因为极其真诚和可贵,因此它更需要我们的呵护,它的存在让一个国家有了民族之魂,然而我们往往容易把呵护转化成了溺爱,放任之,这最终只会让其失去了最珍贵的本质——“热爱”。

所以,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另一面,要考虑到,只有愤怒是不起作用的,甚至愤怒推动的行为可能还没有伤害到对方,先伤害到自己。所以,就要思考,怎么样才能全面地制衡对方,真正地战胜对方。要达到这些目的,就需要理性,认真研究两国的态势,找到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懦弱,恰恰相反,是在对方挑起矛盾的时候,找到有效回击对方的方法。

(来源:中国日报网 望石)

编辑: 陈笛 标签: 日本 爱国 维也纳外交公约 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