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及展望
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花样百出,除了发布不久的iWatch之外,各类可穿戴设备多专注在运动、健康领域,其模式大多是手机APP+智能硬件。
在去年高交会上,与可穿戴设备有关的企业不下100家,其中1号馆可穿戴设备展区有30多个。如瑞士SwissgearSarl智能手表、FitbitFlex睡眠智能蓝牙腕带手环、九安医疗的血压测量设备等。有的可直接联网操作,有的则需配合APP使用。
据深圳市宝安区投资推广署副署长卢基贤介绍,在可穿戴设备方面,深圳已形成从产品设计、研发、模具制造、生产和销售等各环节的产业链。业内知名的可穿戴设备运营商西莓科技联合创始人孙大伟称,全球80%左右的可穿戴产品是在深圳生产制造的。总体而言,目前美国有很先进的技术、创意,最后的硬件生产制造基本都在深圳,深圳的硬件制造、研发比较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的手机、平板厂商转型做可穿戴产品已然成风。有一些小的深圳公司也开始自主研发智能手环和手表,在华强北卖手机的大部分厂商都看准可穿戴设备这一“蛋糕”。
可穿戴设备能取代手机吗?卓赛君认为,短期内可穿戴设备不会撼动手机这样的重要载体,“现在的智能设备都需要在手机做中转,需要有内容载体,因此依然离不开手机。”
此外,可穿戴设备目前发展最受诟病的核心问题是“用户需求”。卓赛君认为,现在的可穿戴设备对消费者的刚性需求把握并不是很充分,并没有出现一个真正做得很好的设备,而消费者也不太为这东西“买单”,究其原因,尽管花样百出,可是功能重复性严重,有些功能又显得累赘,没有挖掘到核心功能,未来还需要探索。
卓赛君认为,可穿戴设备后台数据的应用的确是成败的关键。“每一款可穿戴设备后台都必须有强有力的解决方案。”然而,在他看来,这点目前又很难实现。
“后台解决方案依赖于大数据和用户数据,可是用户数据不是随便能够开放的。”他以移动医疗设备作为例子,中国的医疗资源并不是很宽裕,医保覆盖率还没到八成,而且中国的医院本身就是盈利的,并不需要依靠可穿戴设备来与客户对接,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因此,医院的采购意愿就不是很大。
在他看来,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是存在的,可目前仍在试水阶段,像腾讯这些IT巨头沉淀了大量的用户数据,但数据该怎么二次开发就是他们接下来要琢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