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私人电话未必有实效
主持人:
那我们从善意的角度来揣摩的话,是不是公开电话的部门觉得公布了他们私人电话才显出我们的诚意,如果是办公室电话可以在下班时间不接听,不如那样显得更实在。
白岩松:
好了,这就难怪有人会说这是一个作秀的举动,因为你仔细一想,未必能产生实际的效果,想要的实际效果是换届,换届的时候反映情况可以直接找到一把手,这里头隐藏着一种所谓一把手崇拜的这种因素。其实尤其在组织部长和纪委这个领域涉及到干部,涉及到监督等等的时候,更需要的是一支笔变成一堆手,变成一个民主的这样一个过程,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
但是我们为什么又会说它只是个表面文章,未必会有实际的效果呢?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最开始打过去的都是记者的电话,真抱歉,今天下午我们又给人添了乱,这是一个。但是我们给他添乱的目的是希望将来大家能改变这种不断地给他们添乱的这种行为。第二个是相当大比例是推销。为什么?一个细节很有意思,260个山西县、市的组织部长和纪委书记是登在了省报上的,就是党报上的。
主持人:
好大一个资源啊。
白岩松:
对,原来不知道这个县里的这个(电话),别人一看,出版社一听,推销书去。那个一听,我推销合作。甚至有人说中央领导的孩子,等等全来了。然后还有很多的人好奇,夜里睡不着,他睡不着,拨一个电话号码玩玩,拨通了,一听响了,挂了,那边再也睡不着了。
主持人:
另外一个角度说,相信肯定有人是需要有一个渠道去汇报一些事,反映一些事,为什么这样的人恰恰没有打这个电话?
白岩松:
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点,极小比例的是说举报等等的因素的时候,第一个比如说手机的时候,他会担心,我直接跟他说话的时候,他会不会知道我是谁?第二个在他的电话里,会不会显示我的电话号码?我上哪儿去寻找一个更加安全的,是不是都到公用电话那儿?那我举报的时候旁边还有人呢,对吗?另外,三言两语能说得清吗?这样的话,我觉得现在我们这个社会,还相当缺乏对举报人的更缜密的一种保护,我们经常有的时候一不注意就把人给陷了,甚至把人害了,我们要保护举报人。在这样一种心理博弈的过程当中,他面对一个直接的具体的人和一个电话号码的时候,未必有的时候有勇气拨通这个电话,也未必能用很简短的语言把它说清。
主持人:
所以一个好的规定出台,关键要看它是不是有操作性、有前瞻性、有人情味?稍后我们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