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社会
我国超4万座水库存安全隐患 大多分布于中西部
2011-08-23 09:11:5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打印文章

缺乏维护,又生新险

除险加固之后,日常管理如何形成良性机制,避免再次失修出险?

一个水库成为病险水库有多种原因,如建设标准不高、经长期运行老化失修等,但平时管理不规范也是重要原因。“小毛病”管护水平不高,发现问题没有及时处理,时间久了,难免形成“小洞不补,大洞受苦”的现象。

相当大一部分水库,恰恰缺乏正常的维修管护。

“小型水库大约仅有20%左右有管理机构,大部分都没有专管机构,一般是乡镇或村组在管,实际上也等于没人管理,日常的维修养护经费则是几乎没有。”根据湖北省水利厅水库堤防处袁俊光处长的介绍,湖北省每年大约有900万用于大中型水库的维修养护,小型水库原来并不纳入此范围内,但因为暴露的问题比较多,该笔费用也被用来为小型水库“应急”。

“但解决不了大问题,甚至也不能维持正常的维修养护。”袁俊光希望,在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以后,能建立一个两三人的机构,由财政发工资,对水库进行管护,“如果可以做到这一步,水库的安全管理可以进一步”。

从现状来看,这个愿望显然有些奢侈。

而根据水利工程管理规定,如果这个水利工程承担的是公益性功能,如防洪,那么它的管理人员的基本支出和公益性工程的维修养护要纳入财政,这是公共财政的要求。

“但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纳入财政,或是额度很低,没有足额到位。”徐元明很担心,虽然这次国家花了那么多钱,集中了国家的力量对几乎全部的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但如果后续的管护长期不到位,没有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还是会出现“小洞不补,大洞受苦”的现象。

换而言之,如果管理跟不上的话,在整治过后的三五年甚或更短的时间内,中国或许又将面临新一轮的病险水库问题。

“这并非不可能,甚或完全可能。”这也是袁俊光与周放平共同的担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专题
聚焦南方洪涝灾害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黄毅:7·23事故确是一起可以避免的责任事故
国税总局人士回应伪造公告事件 将报案进行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