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钱仍然是一个大的困惑。
“一号文件”落实难
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兴水利、除水害”。
“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是中国的‘粮仓’,也是国人的‘厨房’,但是人多地少,河南无论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还是兴水利除水害方面,都称得上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河南省水利厅鲍龙海调研员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如是感慨。
鲍龙海1980年参加工作,几乎跑遍了河南所有的水库。“河南水库的一个特点是绝大多数水库修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财力物力技术等条件限制,水库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质量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加上后期维修护养管理跟不上,老化失修严重,大多数水库带病运行。”
因此,河南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方面,比其他省份面临的困难也多。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河南今年的重点是要加固所有病险水库,保证资金、技术、人员全部到位。
记者了解到,目前河南省水利厅对专项规划内359座(大型11座、中型58座、小型290座)病险水库已经全部下达投资计划,共45.5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投资27.2亿元,省级配套投资10.0亿元,占总投资的94%(中央补助资金和省级配套资金到位率100%,市县两级配套资金到位5.8亿元,到位率69%),累计完成投资41.7亿元,占下达投资计划的91.6%。
鲍龙海告诉记者,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水利建设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地方财政紧张,投资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在水利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大量的资金又用于大江大河重点工程以及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骨干工程续建配套改造,较少用于田间工程和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导致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而且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入产出效益低,投资回收期长,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
“水利是个公益事业,不是立竿见影的生意,一方面需要政府持续加大力度也需要公众的参与,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未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国家、集体、受益农民三者的职责和义务界定不清,导致水利设施建、管、用脱节,基层水利管理体制亟待改革。”鲍龙海说。
倒逼水利产权流转改革
汝南县防汛抗旱指挥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欠下的账太多,加上当地村民种田收入难以维持生计,青壮劳力多外出打工,留守村内的以老人居多,水库汛期遇险时,调配抢险人力都成难题,村民无参与意愿。
河南省水利厅的工程师张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农村劳动力紧张,农民投工投劳数量逐年减少。“水库都在偏远地方,需要专业人员,但是很多工程队宁愿在城里施工也不愿意干修水库这样又苦又累的活儿。”
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期机构改革,水利站人员收入过低,基本工资的发放都是难题,这削弱了他们对小型水利设施管护和排查的作用。
“每次到了基层,看到水库管理人员靠将水库承包他人养鱼维持基本生活的场面,就觉得很揪心。”鲍龙海说。
水利设施失盗现象严重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河南省水利厅组织的一次内部调查中,河南某市被调查的14个村中,有9个村都不同程度存在农田水利设施失盗现象。
记者在尖岗、常庄水库采访时也发现,当地人对维修水库和大坝的热情并不高。
“虽说大家都明白修水库是大事,但是老百姓积极性不高。”尖岗水库附近的张寨村一位村干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因为长期以来,农民认为水利建设和管理是水利部门和政府的事,缺乏全民意识,同时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责任难落实。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田间水利工程产权流转制度改革推进迟缓。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