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经济|社会|热图|专题|节会|人事变动|地方企业|文化 •  旅游|
  各地: 安徽 北京 重庆 大连 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黑龙江 河南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辽宁 四川 山东 上海 陕西 深圳 天津 新疆 云南 浙江
中国在线>社会
我国超4万座水库存安全隐患 大多分布于中西部
2011-08-23 09:11:5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打印文章

来自地方的窘迫和无力很真实,也很无奈。

于是,地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项目出现两种验收:一种是竣工验收,另一种是投入使用验收。竣工验收是完全按照批复设计要求完成工程的全部;后一种情况则是“病基本上治好,但没有完全好”。

“国家过于强调配套,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会带来很大的一些后患。”一位不愿具名的县级官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他的担忧。他认为,国家应根据不同的发展程度调整政策,对于那些比较贫困同时病险水库很多的县,应该全额由中央拨款。

而站在中央的角度,为确保地方配套资金到位,也开始在政策上做一些调整。例如,原来的政策是每座水库资金的60%由中央承担,从去年开始变成了一个省若共有100座水库被纳入除险加固,那么中央负责完成60座,地方负责完成40座。这又意味着,一旦地方资金不到位,那么由地方负责的水库就开不了工。

“不只是筹集资金,并且要及时地筹集到位,不然开不了工,压力当然很大。”袁俊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通过发行地方债券和向银行贷款,湖北今年的资金基本到位,主要的压力在后面两年。

后面的资金来源,他很担心。

监管缺失,留下隐患

面对规模如此庞大和高强度的维修工程,如何组织起廉洁、高效的工程管理机制是另一个广受关注的难题。

作为地方的主管官员,周放平坦言压力很大。“工程质量的压力:出现质量问题怎么办?进度的压力:完不成任务怎么办?还有安全的压力,这么多钱,大家都在盯着,都想吃这块肉,有人经不起诱惑,也很有可能。”

徐元明盘点了一下,从工程建设的管理到资金的使用管理再到日常修护的管理等等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中央的钱到位了,地方的钱还有缺口,结果大毛病解决了,但还留着尾巴。在《中国经济周刊》的调查中发现,在较早期启动的除险加固项目中,由于配套资金不足,很多水库加固留下了“半拉子”工程,即使这样也通过了竣工验收,因此留下了另一种方式的安全隐患。

管理资金被挪用侵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还有建设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原则上要求要严格实行三制,即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项目法人制,但这些制度到了基层,不规范执行的不在少数。

此外,施工力量不足,赶工程进度,对质量也会造成影响,甚至形成“修了白修”的“豆腐渣工程”。

以2007年发生溃坝的甘肃省高台县小海子水库为例,2001年被水利部列为西部专项资金病险水库处理项目,加固工程于2004年完工,并被评定为“优质工程”。加固后不到3年又发生溃坝,致下游5400亩耕地被淹、损毁,迫使下游4个村1700人紧急撤离,所幸没有发生人员伤亡。

2008年初,温家宝总理要求国家审计署对水库除险加固规划项目进行专项审计。“派了400多人,在18个省,干了3个多月,审计病险水库的项目。”

在2009年6月国家审计署公布的55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审计报告中,168座水库仍然存在质量缺陷,违规招投标、转分包、无资质承包问题比较突出,5658万元建设资金被侵占,15311万元建设资金被出借或挪用,119座水库建设单位管理费用支出超概算47%,超过财政部规定标准的94%。

“这是我们在管理以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也有一系列的措施来整改。”徐元明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例如,水利部系统内,每年春季要进行检查,秋季要进行汇总,之后打分,在全国排名公告。再例如,水利部还设有稽查办,专门把病险水库列为重点,逐个项目进行抽检、稽查,发现问题就报告。

“水利部领导分别负责一些省份,经常去检查、调研、发现问题进行解决,遇到困难进行协调,哪个省份进度不够,或者政府不太重视,资金不到位,就给省级领导写信、提要求、督促。” 徐元明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专题
聚焦南方洪涝灾害
>> 详细

各地新闻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决心。>> 详细
点击排行
  黄毅:7·23事故确是一起可以避免的责任事故
国税总局人士回应伪造公告事件 将报案进行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