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地看待国服
我从事服饰文化教学科研30年,许多人问我“什么才是中国国服?”
首先,国服有时代性,中国商周即有最高规格的礼服——冕服。玄衣纁裳,即上为黑衣,下为绛红色裙,头戴垂旒冕冠,脚登赤舄,衣裳上有12章,为日、月、星、辰等寓意图案。这套象征天地乾坤的礼服随明王朝消亡。清代有专门的礼服规定,顺治九年(公元1652),饬礼部制定《服色肩舆永例》,经皇帝“钦定”后颁行天下。其中顶珠与花翎是清代礼帽上的品级标志,对襟袍、外褂等也都有讲究。中国自《后汉书》以后至《清史稿》,11部正史都列有“舆服志”,即有明确规定。
民国时期的中国被形容为服装博览会。当时前清的、民国的服饰形象同在,东洋的、西洋的服装款式并存。当代人都认为那一个阶段的国服是中山装。实际上,直到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为了纪念孙中山对中国革命做出的不朽贡献,广州革命政府才确立了“中山装”这一名称。1929年,国民党制定宪法时,曾规定特、简、荐、委四级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示奉先生之法。
新中国成立,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正式场合穿的是折领、外贴袋的中山装。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常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服,因为当时解放军没有礼服和作训服之分,因而一律为折领式的制服。当年,干部胸前四个口袋,战士胸前只有两个上口袋,因而蓝色、灰色的三个口袋制服和军绿色四个或两个口袋的军便服成了中国男性的礼服兼常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