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堆满货物。
业内
自毁招牌
商家使诈让附近居民生怨?
李先生是成都一家大型海鲜餐馆的老板。他也曾在青石桥做过水产生意,时间超过10年,并因此发家致富。在他眼中,青石桥的便民与扰民很难做到平衡。过去,成都人要买海鲜,只能来青石桥。而现在,成都已经是西部的大型物流中心,海鲜购买渠道多样化。四年前,他曾长期在青石桥进货,但今年他开始选择和广东的水产养殖场直接签约,因为“一手货”更便宜。
与此同时,青石桥水产的竞争也进入了史上最为激烈的时刻,这也是李先生退出青石桥的一大原因。青石桥经营水产的商户约有80个,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要进、出货物约20吨,最少时也有10吨左右。即使一个不足10平米的小店铺,一天进出的货物也有20多箱。这样激烈的竞争,让一小部分想要赚“快钱”的人开始缺斤短两,甚至对老百姓使诈。
当青石桥水产市场的批发功能渐渐缩水后,零售成为了商贩们重要的生意来源,最直接的消费者自然是附近的居民。“缺斤短两最高峰的时候大约是三四年前,这段时间,得罪了很多附近的居民。”李先生说,当时出售水产常见的诈术就是掉包,用黑色不透明的塑料袋,活虾中掺入死虾。坑人的商贩多了,市民们心中不免会有一些怨气。当人们开始不喜欢青石桥时,噪音和异味的污染就显得十分的碍眼,因此投诉就越来越多。
“经营者自己打坏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如果在这里买海鲜不再实惠,又吵得不行,谁还会忍你呢?”李先生说。
整治
史上最严
减噪声“货要直接入户”
这些年,关于青石桥噪音污染的投诉耗费了黄涛不少精力,规矩也越来越多。
在青石桥做生意5年,黄涛已经记不清市场接受过多少次整治。“大型的噪音整治年年都有。”他说,青石桥海鲜市场24小时都有上下货,凌晨三点前这段时间,是海鲜市场上下货最集中的时段,因为市场缺乏冷库和停车区域,大多都在路边卸货。
最近一段时间,执法部门对于卸货的管理可以称得上是“史上最严”。
10月19日凌晨,黄涛和其他三个商户一同进的水产到货,物流人员按惯例把货物放在路边准备走人,当即就被城管人员制止了。“货都要直接入户。”作为老板,黄涛自己也充当小工把新到的鲜虾一箱箱搬进店里,出了一身汗。物流人员因为赶着去其他地方送货,给他甩了脸色,黄涛连忙掏出一包烟塞给了工人,点头哈腰的把人送走了才算完。
24小时不间断执法劝导
锦江区城管局表示,为了继续加强对青石桥海鲜市场的管理,街办每天白天安排15人、夜间安排12-15人对该区域实施不间断执法、劝导,规范商家经营秩序,对商家越门经营、占道堆物等行为及时进行劝导、整治。
下一步,街办将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加大对送货车辆的引导工作,规范其上下货行为。二是加大清扫保洁力量投入,减少海鲜异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三是联系交警部门,请其加大对青石桥海鲜市场周边夜间机动车的管理和处罚力度。
虽然这样的整治堪称“史上最严”,但老百姓与青石桥之间的心结,并非只是单独的整治就能打开的,这个心结需要商贩们用更加专业、更加诚信的态度去服务市民。因为,青石桥早已不是过去那个单纯的自由市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