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的青石桥市场还是沿街摆难。
记忆
那些味道
吃海鲜曾是最“港”谈资
在青石桥附近一个老小区居住的陈大爷今年已经65岁了。他说,投诉与整治,是青石桥海鲜市场近5年来每年都要经历的一个主题。海鲜市场所在的区域是成都不折不扣的市中心,周围商圈林立,附近就是成都最传统的交通干道人民南路。在和成都同样规模的大型城市中,如今已经难见一个建在城中心的海鲜市场。
陈大爷在青石桥已经生活了40多年,每天凌晨两三点钟,海鲜城响起的卸货声、运输车汽笛声和发动机的轰鸣声,都会形成一股刺耳的噪音合奏,不时令他惊醒,有时甚至也会忍不住骂上两句。但在和记者聊天时,他还是首先提到青石桥给他留下的美好记忆。
陈大爷是成都第一批吃海鲜的人。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到沿海地区工作的四川人越来越多,广东等地的海鲜烹调方式逐渐在成都流行开来。在他的记忆中,当时在岷山饭店附近开起了成都第一家大型海鲜餐馆。
“吃一顿海鲜,人均消费100元。”他说,花上一个月工资,吃上一顿海鲜,抹一抹嘴,和同事摆上两句龙门阵,是办公室最“港”的谈资。甚至朋友到成都后,主人宴请也不再招待川菜,而是到更有面子的海鲜馆去吃。“为了一个好吃嘴,花多少钱都愿意,这就是成都人的生活方式。”
浙闽商人是最早开拓者
上世纪90年代初,青石桥的农贸市场是成都的四大菜市之一,老成都还记得,当时华西都市报上每天都有青石桥菜市场的菜价信息。青石桥水产价格的变化都是老百姓关心的新闻。因为买菜方便,青石桥附近的餐馆也不少,一些给海鲜馆供货的沿海城市的商人,就在青石桥菜市场试水零售。
“摆上一个大的塑料洗脸盆,商贩们都比谁的螃蟹大,菜市场长期都有人围观。”陈大爷说,青石桥附近的居民,因为地理优势,成为了成都第一批吃海鲜的人。
因为海鲜属于高消费,生意又火爆,越来越多浙江、福建商人都来青石桥卖海鲜,自发形成了最早的海鲜市场。最开始,商贩们都是沿街搭棚叫卖,到了2000年后,又搬进了现在的青石桥海鲜市场。正是这样的历史渊源,青石桥海鲜市场才成了建在城中心的一个市场。
黄金时代赚钱就像地上捡
福建人黄涛(化名)今年35岁,是青石桥海鲜市场的一名商贩。在黄涛的记忆里,青石桥甚至在他的老家福建都十分有名,他上中学的时候就听说,只要在青石桥摆上一个摊子,赚钱就像在地上捡一样。现在想想,不知道是不是同乡有些夸张,但对于福建人来说,上世纪90年代成都人对于海鲜的热情,让人难以想象,“听老辈讲,那时候海鲜的价格从福州到成都能翻上10倍,但大家还是争着买。”当时对于成都人来说,吃海鲜是一种庆祝,有喜事时才吃。
福建人以能吃苦著称,他们是青石桥市场最早的“探索者”。夜里上货,早上赶早市批发,白天还做零售。黄涛自豪地说,“这就是福建人创造的经营模式,赚的都是辛苦钱。”不夸张的说,青石桥海鲜市场存在的20年中,至少成就过100个百万富翁。
黄涛却叹息,自己错过了青石桥的黄金年代,当他怀揣梦想来到这里批发水产时,钱明显已经不那么好赚了。